遠方心燈為誰而亮?——中國鄉村教師圖景掃描
題:遠方心燈為誰而亮?——中國鄉村教師圖景掃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帆 袁汝婷 李亞光
邁上高原,走進深山,為點亮孩子們的心燈,他們扎根在最偏遠、最艱苦的地方……在第3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分赴青海牧區、河北農村、湖南深山探訪老、中、青三代鄉村教師。他們勾勒出一幅鄉村教師工作圖景,其背后,是中國330余萬鄉村教師最真實的生活。
包班校長和大山里的“麻雀學校”
在河北南部太行山區,九月漫山掛起山里紅的果子。紅艷艷的果子不起眼卻熱情如火,亦如武安市馬家莊鄉武家莊小學校長武衛青近30年的教學生涯。
1987年高中畢業后,從貧困家庭走出的武衛青一頭扎進當地一所農村高中當起數學老師。隨后18年里,輾轉多個鄉村學校最終來到武家莊村小。2005年起,他成了這里的校長,管著128個學生和8個老師。
“學校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由一名老師包班。”武愛芳老師告訴記者,“麻雀雖小、五臟要全,武校長也得包班,還是什么都得操心的‘管家婆婆’。”
長期過度操勞,2013年6月武衛青身體出現問題:走路呼吸困難,幾百米便汗流浹背。為了學生的期末考試,他拒絕了妻子及時就醫的勸告,最終肺大泡嚴重破裂、右肺縮小90%。“我請假學生就只能‘放羊’,工作這么緊張,幾次大手術后不得不回到講臺。”武衛青說。
在武衛青和老師們的努力下,這個“麻雀學校”的成績在當地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六年級,近幾年的統考中連續三次受到表彰。
在今年夏天暴發的河北“7·19”特大暴雨洪災中,武家莊村和外界失聯長達5天,不少老師被困在學校。災后記者驅車趕到后發現,校園地基被大面積沖塌,一棟教學樓被泥石流嚴重損壞。
“要保護好每一個老師,更要保護好每一個孩子。”武衛青第一時間把自家的鍋送去了學校,又讓妻子把僅有的幾支蠟燭分給了留校老師和部分受災學生家庭,還送去了自家菜地的菜。
記者走訪時,武衛青正帶著幾位年輕老師和施工隊忙著校舍整修,高年級已分流到其他小學,低年級學生則臨時安頓在不遠的一所幼兒園中。
“雖然是個‘麻雀學校’,條件比較苦、教書特別累,但想想老鄉和孩子,我們會一直堅守下去。”他說。
高原流動幼兒園的“公家爸爸”
離太行山區1100公里遠之外,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流動幼兒園,在9月5日迎來了新學期。
清晨6點,鄉村教師周多獨自從恰科日鄉出發前往13公里外的措日更村。秋日黃南牧區的清晨氣溫已接近0度,汽車還沒開到村口,周多遠遠看見排著整齊隊伍的十幾個孩子,小臉凍得發紅,揮舞著蜷在袖管里的手臂。
第一天的課程從帳篷中開始:周多在簡易黑板上寫上“開學快樂”,開始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漢字,當中穿插小游戲。中午12點,在幾個大孩子的幫助下,周多開始分發餐具、生起火堆,沒一會一大鍋羊肉湯就散發出陣陣香氣。
現在周多每月要去4個教學點,每個點3到5天,每天8小時。幾年下來,他從一位不善于和孩子打交道的中年男人,變成了學生口中的“公家爸爸”。
“5年前,澤庫縣的學前教育還基本處于空白。”澤庫縣教育局局長才多說,由于地方財力薄弱,澤庫每鄉僅有1所兼具幼兒園功能的中心寄宿制小學。地廣人稀,最遠的村距離鄉鎮近40公里,很少有家長能每天接送,也很少有人愿意讓不足7歲的孩子離開家庭生活。
2012年,澤庫縣從各鄉小學抽調21名教師兼職幼教,擠出資金給他們配備了教具、舊車等,同時為所有入學兒童提供午餐,學費全免。不到一年時間,澤庫建成覆蓋全縣、擁有67個教學點的流動幼兒園體系,當年入園率超過了50%。
流動幼兒園堅持到今天非常不易。“兼職幼教每天奔波各村,拿不到額外工資還常要出錢貼補文具、油費等,遇上雨雪天,孩子們也容易淋濕受凍。目前全縣適齡幼兒超過4000人,按照1:15的規定師生比,幼師隊伍缺口還很大,卻一直得不到補充。”才多說,但為了孩子,大家都在努力。
深山侗寨里的90后“歸巢女教師”
同樣是鄉村小學,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金坑小學,比高原上的流動幼兒園更難以抵達。從縣城出發,要開兩個小時車,再從山腳沿盤山公路轉過118道彎,然后步行一段,爬上古老的侗寨,才能到達這所最偏遠的學校。
木質結構的侗寨里燈光昏暗,走進去聽見木板咯吱咯吱響,一些城里來的支教老師,有時走著走著在平地就摔了跤。
“90后”教師龍海仁在這里教二年級數學和四年級科學課。龍海任是本地人,2013年從湖南省第一師范畢業后,科班畢業的她卻選擇了“歸巢”,在貧困偏遠的家鄉擔任村小公辦教師。學?,F在170多個孩子,8位老師中,只有兩位公辦教師。
因為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教書并不容易。有一回,數學課上講一道關于公交車的應用題,孩子卻不明白什么是公交車。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同樣的知識點,山里老師講起來要付出更多心血。
現在龍海任每個月工資2400元,之外還有700元的偏遠地區教師津貼。“我不覺得太苦,能和孩子們在一起就很快樂。”她說,最大的心愿是把孩子們送出大山。
金坑小學校長楊國進告訴記者,學校很難吸引年輕教師,常年缺英語、語文教師,音體美教師幾乎沒有。“龍海任這樣年輕的、又能安心工作的本地教師很難得。”
每個鄉村學校面臨的具體問題各不相同,而在記者走訪間,缺乏穩定師資的困境卻大體相似。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改善措施已然起步,2016年起,湖南將在部分貧困地區試點村小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扶貧計劃,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中,為本縣農村小學選拔并公費定向培養小學教師。
這意味著,一些貧困家庭的初中生將有機會免費就讀師范學院,并獲得工作保障。而更大的意義在于,在通道這樣偏遠的貧困縣,未來將有更多像龍海任這樣的年輕教師“歸巢反哺”,把許多曾和她們一樣的山里娃,送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