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學剛畢業的李若南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名聾啞學校的數學老師,這一干就是13年。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誤打誤撞,進入聾啞孩子的世界
1980年出生的李若南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原本在北京工業大學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她,上學時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名特教教師,用她的話來說,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13年前,李若南大學畢業,但因為當時正逢北京城非典肆虐,不少原本對口的大企業都停了工,再加上不占性別優勢,想找到合適的工作更加不易。
就在李若南陷入迷茫的時候,一位母親是特教教師的朋友建議李若南嘗試去聾啞學校應聘教師崗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若南給北京第四聾人學校(后與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合并命名為“北京啟喑實驗學校”)投了一份簡歷,沒想到居然真的收到了面試邀請。
“學校坐落在一個幽靜的胡同里,周圍全是參天古樹,很安靜。我走進校園里,這時突然響起下課鈴,孩子們魚貫而出,老師們開始用手語指揮孩子們做操,那場景一下讓我覺得自己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第一次去聾啞學校的場景至今都清晰地印刻在李若南的腦海中,她說,學校里有一種別樣的氛圍,能打動并凈化人的心靈,在別處體驗不到。
這之后,李若南順利通過了面試被錄用,并成為了學校里的高中數學老師,一干就是13年。
李若南和學生們一起過生日(李若南供圖)
叩開孩子的心靈大門
“視覺障礙隔絕了人和物,聽覺障礙隔絕了人和人。”李若南告訴記者,因為思想和感情溝通存在障礙,所以心靈之間的交流很難在聽障人和健聽人之間發生,這也是所有聾校老師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為了能夠順暢與學生溝通,李若南在正式帶班之前曾跟著有經驗的老師苦學了一個多月的手語。但即便這樣,很多日常用語的表達還要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學習。
“當你迫切地想和對方交流時,身體里的全部潛能都會爆發。”李若南的課堂上,氣氛總是格外活躍。上課時,她會盡最大可能提高音量,用能想到的一切辦法來表達所要講的內容,并和學生積極互動。李若南總有辦法把一個個在正常人看來十分枯燥的數學公式講得有聲有色,有時候一節課下來,她才發現嗓子已經啞了、胳膊已經酸了。
除了比普通學校的教師花費更多精力去講解課本上的內容,課余時間,李若南會變著法地帶學生們去外面走走。參觀展覽、看電影、走上繁華的街頭做問卷調查……只要是能有助于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活動,她都會去嘗試。
在李若南看來,聾啞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孩子們接觸的只有老師和聾啞同伴,這樣是不夠的。她要想辦法幫這些特殊的孩子們樹立自信,為他們今后融入社會做準備。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會很不適應這樣的活動,擔心自己沒辦法和健聽人交流或者是迎來異樣的眼光,不過經過幾次嘗試,他們發現外界并沒有想象中的可怕,開始變得喜歡和人交流了。”李若南說,看到孩子們身上發生這樣的變化她很是欣喜。
李若南和孩子們在一起(李若南供圖)
全天候老師+知心朋友
每天下午4點半是學校的放學的時間,不過李若南很少能按時下班,經常因為要輔導學生或者處理學校的事務忙到很晚,甚至是住在學校不回家。
十幾歲的高中生,正處于叛逆期,聾啞孩子們也不例外,甚至比普通孩子更固執更敏感,因此李若南要比普通的老師傾注更多精力,除了要做全天候老師,更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有時學生情緒出現問題突然不來上學,家長凌晨五點多就會給我打電話求助,這個時候我就會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家長疏導孩子的情緒。”
李若南始終認為,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對孩子的情感投入以及心靈滋養有時要比傳授知識重要得多。而即便到了假期,她也不能松口氣,往往更加緊張,因為她不知道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后會遇到什么問題。
今年春節前夕,李若南班上的一個女生就因為早戀問題和家長發生了沖突,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得知消息的李若南十分焦急,不停地打電話、發信息聯絡孩子,最后終于和孩子取得聯系,把她找了回來。
類似這樣的事情幾乎在李若南帶的每一屆學生身上都會發生,為了照顧學校的孩子,她甚至無暇顧及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
但談到自己的付出,李若南覺得不算什么,她說這是自己的責任,家長能向她求助是對她的信任,她很珍惜這樣的關系。
課堂上,李若南耐心輔導學生做數學題。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轉行?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
畢業13年,當年的大學同學不少都已經能拿到相當豐厚的薪資,但李若南卻一直堅守在這個待遇不高、勞心又勞力的崗位上。但當被問到是否想過轉行時,她卻很干脆地回答說:“沒有。”
“我工作到現在,帶出的畢業生大概有40多個,和普通學校老師比,這個數字可能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但是我的成就感可能是別人沒有的。”
如今,李若南最大的學生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有的學生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畫家,在全世界開起了巡展,這些學生至今都還和她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看著自己的學生一點點成長、融入社會、擁有了自己的事業,李若南很是欣慰,而在她看來,10余年的特教教師工作也讓她成長了很多。
“這13年來,我不僅僅是單純地給予,同樣也在收獲,像海綿一樣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孩子們也在教給我很多東西。”李若南說,自己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下一個13年,下下個13年,她還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