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監總局打響尾礦庫攻堅戰 擬3年全面消除“頭頂庫”病庫
央廣網北京8月12日消息(記者潘毅 車麗 實習記者萬里晴)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尾礦庫,源自礦石加工后的廢渣堆積,一旦發生潰壩,特別是下游1公里內有居民或重要設施的 “頭頂庫”,會對下游居民產生巨大威脅。為了清除安全隱患,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部署了為期3年的尾礦庫“頭頂庫”綜合治理工作,目標是在2018年底前,全面消除“頭頂庫”中的病庫,提高“頭頂庫”的安全保障能力。
昨天(11日),國家安監總局監管一司司長裴文田來到央廣直播間做客特別節目《今天我值班》答疑解惑。尾礦庫能否徹底消除?到底該怎樣看待尾礦庫的風險和效益?
由于我國開采出來的每一噸礦石中有用成份含量很少,絕大部分都作為尾礦排出。而建造尾礦庫具有技術成熟、制約條件少、相對成本低等特點,所以我國90%以上尾礦處置采用建造尾礦庫的方法。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安全監管一司司長裴文田表示,目前我國尾礦庫“頭頂庫”治理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頭頂庫”數量多,安全基礎還比較薄弱。全國共有 “頭頂庫”1425座(占尾礦庫總數的16.1%)。二是“頭頂庫”下游居民和重要設施多,一旦出事故可能造成群死群傷。三是“頭頂庫”下游居民和重要設施距壩體較近,下游居民心理上承受威脅的壓力大。
今年5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決定在全國組織開展為期3年的尾礦庫“頭頂庫”綜合治理工作。在此次整治中,安全設施不完全符合設計規定、但符合基本生產安全條件的“病庫”被列為整治重點,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1425座頭頂庫中雖然沒有危庫、險庫,但是有131座病庫。這些病庫到底如何產生?是否能從根源上解決?
裴文田對此解釋說:“主要原因是相關尾礦庫企業沒有完全落實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沒有及時對尾礦庫潛在的安全風險進行管控,出現問題沒有及時糾正,從而出現了隱患。特別是當前礦業經濟不太景氣,導致一些尾礦庫企業沒有力量投入或投入不足,尾礦庫日常運行和維護措施落實不到位,日積月累一些“頭頂庫”由正常庫演變為病庫。”
裴文田表示,鼓勵企業采取提等改造、提級管理等綜合治理方式,嚴防發生“頭頂庫”潰壩重特大事故。一是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確保所有“頭頂庫”首先達到正常庫標準;二是企業在日常安全生產中,嚴格生產安全管理,杜絕產生新的“頭頂庫”病庫。歸根到底一句話,落實好企業的隱患治理主體責任。
裴文田指出,雖然尾礦庫有其潛在危險的一面,但也有其重大貢獻的一面,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還不能徹底消滅尾礦庫,只能通過合理利用減少尾礦堆存,通過加強管理防止其產生重大隱患進而演變為事故。作為礦山開采活動中必備的、合理的生產設施,只要符合安全、環保等相關要求,正常運行的尾礦庫是不會產生危害的。但是尾礦庫如果不去管或沒管好,它也會帶來事故,會對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環境產生影響。這也是對“頭頂庫”開展此次專項治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