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過度開發仍是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
科技日報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針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中8000余種物種受威脅的信息分析顯示,到目前為止,過度開發依然是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原因。這篇文章發表在1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的評論版塊。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于1963年開始編制,評估準則十分嚴格,是目前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西恩·麥克斯韋爾、詹姆斯·沃森及同事一直有所擔憂,若著力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會掩蓋影響動植物生存的更直接的問題。此次,他們研究了這份紅色名錄中8688種瀕危或受威脅物種的相關信息,這些物種所屬種組內的所有已知物種均已得到評估。他們發現,有6241個物種被過度開發用于商業、休閑娛樂或生存目的,如蘇門答臘犀牛、西部大猩猩和名為中華穿山甲的有鱗哺乳動物因市場需求很高而遭到非法獵殺。另外,文章作者還表示,農業活動的擴張和強化也正在對他們所評估的5407種物種構成威脅,包括非洲的獵豹和亞洲的毛鼻水獺等。
文章作者總結道,保護人士疲于應對長期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而將注意力轉向更新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便如此,現在仍要呼吁所有關心地球生命的人,認真考慮目前所面臨威脅的整體情況,重新聚焦舊有問題,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情況的迫切性,并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該觀點以評論文章而不是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自然》的評論通常是關于一個特定話題,由權威專家投稿的有關科學研究及其后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