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潮?7·21重現? 專家解讀華北持續強降水
“渤海大潮碰頭強降水?”“7·21暴雨幽靈重現北京?”日前,伴隨著多省出現持續強降水過程,諸多氣象愛好者啟動“推測模式”,分析孰真、孰假,推理路徑是否精確,新華社記者采訪多位氣象、氣候領域學者,解讀本輪華北強降水。
華北強降水“碰頭”渤海海潮
18日至19日,華北多地出現入汛以來較強降水天氣過程。19日1時起,北京開始降雨。截至20日17時,北京先后兩次提高暴雨預警級別,目前為“暴雨橙色預警”。其中,降雨量最大的房山區在20日12時30分升級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此次降雨過程,先后影響西北、華北、黃淮等地的十幾個省份。20日,華北的河北中南部和天津,達到“特大暴雨”,最大累計降水量超過400毫米。
據了解,“暴雨量級”指24小時降雨量達50-100毫米,“大暴雨量級”指24小時降雨量達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量級”指24小時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20日接受采訪稱,本次降水特點是“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北京市19日1時至20日14時降水量顯示(累計37小時),全市雨量監測站平均129.4毫米,城區平均169.5毫米,最大房山北窖334.0毫米。
除強降雨外,天津港還出現9級大風,為航行安全,20日凌晨4時,天津港開啟全線封航。天津官方信息顯示,受天文大潮和風暴共同影響,20日下午天津沿海地區還將出現4.9至5.2米的高潮位,海潮將和強降雨“碰頭”。
受“東移北上氣旋”影響,21日,華北、東北、黃淮、江漢等地強降雨,江南西北部、江漢東部、江淮西部、黃淮東部和南部、華北、東北地區南部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
北京暴雨與“7·21”三點不同
本次北京降水,與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可以相提并論嗎?
喬林20日接受采訪稱,本次北京降水特點“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但總降水量、雨強并沒有“7·21”那次大,與“7·21”存在三點不同。
喬林說,首先從影響降水的天氣系統不同,“7·21”是西來的冷渦,冷暖交鋒結構明顯,降水在冷渦的前部的暖區,產生的強對流降水。本次是“西南渦的北上”帶來的降水。
“其次,從對流性的角度講,‘7·21’的對流性比較強,也就是‘小時雨強’很大,導致降水效率高。本次北京的降水,對流性弱,沒怎么聽到打雷,最大的‘小時雨強’是19日早晨,出現在房山,最強時間段是每小時50毫米,對流性比‘7·21’弱。”
“再次,從降水的時間上講,‘7·21’是西來的冷渦系統,‘西行’系統的運行速度通常比‘北上’的天氣系統快,影響時間是24小時。本次北京的降水,是受‘西南渦的北上’影響,降水時間已超過36小時。”喬林說。
“副高”北移:渤海灣多水、江南伏旱
7月20日,適逢北京“七下八上”主汛期的開始之時。主汛期的降水量,占整個汛期的6-7成。專家指出,華北大范圍降水,也是氣候現象影響的結果,降雨帶該向北移動了。
北京市氣候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王冀20日接受采訪說,江淮流域已“出梅”了,此時,在“西太平洋副高”(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北上的過程中,水汽會沿著“西太平洋副高”的邊緣向北推進。
“正好是這個時段,東亞的夏季風也開始增強,有力推動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北進,共同導致了北京市及華北進入‘主汛期’。”王冀說。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預測小組20日接受采訪稱,根據最新的大氣、海洋監測結果和數值模式預測結果,對盛夏(7-8月)我國降水趨勢進行了預測。
中科院大氣所高級工程師彭京備20日接受采訪稱,預計今年7-8月,東北南部、環渤海灣地區降水偏多2-3成,可能發生局地洪澇。江淮、黃淮、東北大部、華北東部、西南部分地區以及新疆大部降水正常略偏多。
“江南南部、東南沿海和河套以西地區降水偏少2-3成,我國其他大部分地區降水正常略偏少。江南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及伏旱。”彭京備說。
氣象部門預計,20日至21日,雨帶將繼續東移,并向東北方向延伸,東北中南部、華北東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遼寧、吉林等地有暴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