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焦點新聞_火山焦點新聞最新消息
在和平年代的地球上,生存環境看起來都很安全,但實際上卻有著難以估量的潛在危險。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坐落在美國懷俄明州,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同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野生動物。但在公園美景的籠罩下,卻隱藏著一座黃石超級火山群,這座火山的潛在爆發,成為人們擔憂的焦點。
火山的威脅顯而易見,而黃石超級火山又到底有多恐怖呢?
美國的火山學家將黃石超級火山群稱作“桶”,因為這座火山是地球上最大的,但只發生過不連續的若干次并不規律的噴發。黃石超級火山在過去的200萬年內共迸發過三次超大規模的爆發,分別發生在200萬年前、130萬年前和65萬年前,雖然是數百萬年前的事情,但由于爆發規模過于巨大,其破壞力依然難以想象。
這其中最近的一次超大規模爆發距今約65萬年,當時黃石超級火山群釋放的巖漿數量高達2500立方公里,可謂是一場火山爆發的“大殺器”,其威力是現在爆發的火山的千倍甚至萬倍。那么黃石超級火山群有著什么特點,使其擁有如此驚人的破壞力呢?
日本著名的火山學家,齋藤昌生對于超級火山的定義是,其火山噴發的噴出物總量在1000立方公里以上的火山,而黃石超級火山群釋放的巖漿數量高達2500立方公里,這個數字就更讓人大跌眼鏡。黃石超級火山群有多大?其巖漿房的直徑高達70千米以上,同時厚度也有10公里,這座規模巨大的火山,其噴發巖漿的威力,可想而知。
大量的巖漿在地下潛伏的時間越長,釋放出來的能量就越大,同時隨著巖漿的釋放,巖漿腔體也會不斷變大,越來越膨脹。這也就意味著,火山噴發產生的巖漿、火山灰等噴出物的數量,將會更加龐大,規模也會越來越大,破壞力也會越來越強。
在火山高溫的環境下,巖漿很快就會固化,形成一種黑色的火山巖,但這種火山巖也是數百年來,黃石國家公園內自然景觀獨有的一道風景線。在黃石超級火山火山口的周圍,有著成千上萬的噴氣口,這些噴氣口每天都在不停地從地下釋放出一股股熱氣,然而這只是一個很小的表象,火山的潛在威脅卻隱藏在地下,其巖漿壓力、硅含量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威脅。
巖漿的粘稠程度和火山內部的壓力息息相關,當火山內部的巖漿壓越大,其巖漿的粘稠程度就會越高,這也就意味著巖漿越不易流動。火山的粘稠巖漿無法自由流動,當其在地下趨于穩定,巖漿會積累越來越多,從而導致火山內部巖漿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火山的危險也會逐漸加劇。
而火山的噴發規律通常是難以預測的,當火山內部的巖漿壓力到達一定程度,火山口周圍的巖石和巖漿就會被噴發出來。而火山噴出的巖漿成分又是非常復雜的,但通常來說,火山巖漿中主要有三種組分,分別是硅氧化物、氧化物和游離氧化物。
然而硅氧化物又是占據了火山巖漿主要的成分,硅氧化物的含量越高,巖漿的粘稠程度也就會越高,同時巖漿的流動性也會越差。根據火山巖漿中硅氧化物的含量不同,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四類,分別是鎂鐵質、鎂鐵-鈣質、鎂鐵-鈣鈉質和鈣鈉質火山巖漿。
在這四類火山巖漿中,鎂鐵質火山巖漿的粘稠程度最低,也是我國我國臺灣、河北等地的火山巖漿類型,比如大家常聽到的武山火山巖漿。而鎂鐵-鈣質火山巖漿粘稠程度較高,美國的科羅拉多火山、韓國的漢拿山火山等地的火山巖漿屬于這一類型。
再來就是,鎂鐵-鈣鈉質火山巖漿和鈣鈉質火山巖漿,由于硅氧化物的含量越來越高,兩者的粘稠程度也遠遠高于前兩者,而黃石超級火山群的火山巖漿就屬于鈣鈉質火山巖漿,其硅含量非常之高,高達75%以上,因此巖漿的粘稠程度和流動性都非常差。
大規模火山噴發產生的噴出物,通常會超過100立方公里,這種規模的火山爆發就有著極其巨大的破壞力。而在歷史上,最大的火山爆發規模則是70000立方公里,這場規模巨大的火山爆發發生在1400萬年前的新西蘭,當時新西蘭發生的一場名為“塔布阿瓦火山”的超級火山噴發,釋放出來的噴出物就達到了70000立方公里,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然而黃石超級火山群噴發的巖漿數量已經高達2500立方公里,比印尼巴拉望火山1815年爆發還要大很多,其規模之大,其破壞力也是驚人的。而印尼巴拉望火山1815年噴發的噴出物高達150立方公里,這場火山噴發導致全球氣溫下降,同時全球的氣候也變得異常,尤其是歐洲、亞洲以及北美洲等地,全球范圍內的“年無夏天”的氣候,造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食物短缺,人們的生活也變得異常困難。
然而黃石超級火山群噴發的巖漿量,已經是巴拉望火山噴發的十幾倍,其釋放出來的火山煙塵將會遮蔽全球的陽光,導致地表溫度驟然下降,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人甚至提出,使用核彈引爆火山來消耗火山內部的能量,從而避免火山爆發,但這種做法不僅可能會引爆火山,還會釋放出更大的威脅,而且還會造成核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地質災害對于人來說,是一種自然災害,但人們也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提前對地質災害進行監測和預測,從而降低災害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災害預防和處理能力的提升,對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是非常有幫助的,但人類也要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行為,減少對地質災害的人為影響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