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人工智能+”頂層設計出爐 打造經濟新引擎
中新社北京8月1日電 題:“人工智能+”頂層設計出爐 打造經濟新引擎
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部署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這將重塑傳統產業,并催生出大量新興產業。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成為發展“互聯網+”的頂層設計。2025年,人工智能迎來創新突破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機遇期和窗口期,“人工智能+”的出臺恰逢其時。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接受采訪時表示,十年間,AI突破了一個奇點,在性能上達到新高度,大語言模型能夠實現類人的思維方式,又可以應用在自動駕駛、制造和具身智能等領域,讓AI和傳統產業結合成為可能,還將締造大量新興產業。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
盤和林表示,此次國常會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是對“人工智能+”實現路徑的一次梳理,必然會加速中國“人工智能+”的推進,加速“人工智能+”多元應用場景的出現,同時也是AI產業的重大利好。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鄒德寶接受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中國進一步將“人工智能+”確定為促進構建新質生產力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其戰略意義遠超單一技術扶持,而是涵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系統性重構產業生態、治理體系各方面。
加快AI規模化商業化落地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目前,社會各界應用需求強烈,AI處在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8月1日表示。
中國智能化新產品新場景競相涌現,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終端豐富多彩,智能機器人進工廠、進家庭漸成趨勢,各類智能應用開始走進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盤和林表示,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加快人工智能的應用和商業落地尤為重要。一方面,中國場景豐富,和應用融合能夠更快讓“人工智能+”發揮提高生產力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AI和應用融合能夠充分利用中國在AI應用領域的人才優勢。
鄒德寶提出,在商業化落地方面,要解決“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的協同與互通。這包括:破除數據壁壘與提升數據質量,加快數據流通與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平衡技術創新與數據隱私保護;優化算力從單點應用到生態協同等。
打造開源開放生態體系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著力優化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強化算力、算法和數據供給”,“構建開源開放生態體系,為產業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已初步形成了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體系,但還存在一些短板。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撰文表示,中國要切實抓好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創新,包括強化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原理研究、加快國產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強AI大模型技術研發創新等。
中國構建開源開放生態體系的步伐也在加快。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黃鐵軍表示,基于大模型技術上的“不可解釋性”,最后一定是開源模式更能贏得信任。此外,開源能讓更多開發人員參與創新,人工智能必然是開放、開源不斷發展的過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