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共建“一帶一路”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共同成長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謝藝觀 李雨昕 陳慶洋)“我們應該繼續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務實合作,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韌性,促進中國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不斷轉型升級。”
7月30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開放司主辦的“共建‘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萬喆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如是表示。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成為重點方向之一。
萬喆認為,首先應夯實“硬聯通”基礎。以中歐班列為例,其在特殊時期有效保障了全球物流暢通,為零部件等關鍵商品的貿易提供支撐。能源管道等設施也為跨境商品流通奠定基礎,提升整個物流網絡的韌性與效率。
其次,中國與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工業園區等合作,形成更緊密的產業鏈集群及上下游鏈條協作體系。
萬喆說,目前在東盟、非洲等地區的南南合作中,這類合作已逐步落地。例如,在埃及,已建立起覆蓋物流、研發、技術、人才培訓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助力當地實現更穩定的發展,也提升了其產業鏈的完整性。
“中國也積極地推進標準的對接。”萬喆說,在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國標準已在多地落地,不僅為當地的未來建設樹立了標桿,也成為南南國家加強合作的重要紐帶,更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增強話語權與標準制定權。
她強調,合作不是簡單的技術或商品輸出,而是注重與當地的深度合作。除了標志性工程,中國還推進許多 “小而美”“心相通” 的項目,對當地人才培養、社會就業及技術升級都有助推效應。
“無論是非洲農業智能化賦能,還是東盟數字貿易等數字化建設,都能看到深度合作的成效。”萬喆說,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升了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韌性和穩定性。
作為深學篤行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2025年會第三場專題研討會,此次會議主題是“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邀請國內知名專家、青年學者、商協會和企業負責人等開展交流研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