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農業發展政策對話在云南昆明舉行。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攝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正廳長級)蔣興明說,近年來,云南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集約度、高科技農業,發展品牌農業,拓展農業多樣性功能,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有力促進了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共享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需要各方共同參與,云南愿成為經驗的分享者、積極的參與者、務實的合作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玉春提出,上合組織國家農業發展面臨水資源分布不均、土地資源有限等諸多資源與環境挑戰,同時,各國農業生產水平和農產品單產差異較大。她提出,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合作的優先方向應為,推動農業創新與技術成果的區域交流擴散,打破農產品貿易與市場流通的區域壁壘,深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協同合作。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教授優素福·阿卜杜勒瓦哈ト·優素福·穆罕默德·阿提亞(Youssef Abdelwahab Youssef Mohamed Attia)提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家禽養殖產業既能帶動農村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還能夠帶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面對未來的家禽養殖等農業產業發展時,應當重視相關基礎設施投資,采取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并加強對小農戶的支持。
柬埔寨農林漁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賽迪(Heng Samedi)分享該國以農業促進減貧的規劃和措施。他表示,柬埔寨在農業領域推出三項機制,包括推動現代農業社區的建設,鼓勵傳統農業社區向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驅動的社區轉型;同時,通過農業官員的任命,為農村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推廣;此外,通過融資計劃,推動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價格穩定。
緬甸合作與農村發展部農村發展司副司長貌溫(Maung Win)表示,中國、泰國、印度、孟加拉國等鄰國在減貧方面的經驗對緬甸來說十分重要,緬甸可以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充分利用區域的協同效應,與鄰國開展合作。他舉例,中國在農村推廣電子商務的模式同樣適用于緬甸,印度建設農村小型電網的經驗、泰國的可持續發展經驗等,對緬甸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