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旅游-紅安旅游心得體會
一方紅色沃土,孕育革命精神。
黃陂是木蘭故里,也是紅色沃土。近代革命斗爭以來,黃陂區是全國最早感知革命風潮并積極響應和行動的地區之一。在黃麻起義、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都能看見武漢黃陂人活躍的身影。
武漢抗戰第一村---黃陂區姚家山村
中國第一將軍縣,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紅安,原名黃安。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孕育了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共和國高級軍事將領,以“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響譽神州;這里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紅軍部隊,譜寫了“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
紅安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
黃陂、紅安,紅色血脈一脈相承。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播撒紅色火種,點燃革命星火,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如今,在黃陂、紅安的紅色熱土上,我們依然能追尋到許多革命先烈的歷史足跡。游木蘭故里黃陂,訪將軍之鄉紅安,一起打卡紅旅~
木蘭故里 紅色沃土
木蘭鄉原稱塔耳崗鄉,位于武漢市黃陂區東北部,東南與蔡榨街、王家河街接壤,東北與紅安縣交界,西與長軒嶺街毗鄰,西北與姚集街相連。轄區內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木蘭湖宛如明珠鑲嵌其中, 湖水寬廣清洌,島嶼星羅棋布,湖汊美不勝收。
塔耳崗是塊紅色的沃土,鐘靈毓秀物華天寶的土地滋養了陳金臺、焦恒田、江蓮伢等一大批英雄兒女,走出了杜義德、陳福初、袁學凱等7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李先念同志是塔耳崗地區的革命播火人。他出生在黃安縣(今紅安縣)高橋區九龍沖李家大屋。李家大屋距黃陂塔耳葉家田僅五里多地,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同屬(黃)陂(黃)縣管轄。
土地革命時期,李先念利用跟袁學福學木匠手藝為掩護,在塔耳地區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領導新四軍第五師第六大隊在塔耳地區打擊日寇。
塔耳地區現存李先念木工房舊址、七七報社舊址、英雄樹舊址、少共紀念碑、塔區蘇維埃舊址等革命遺址遺跡。
這片紅色的熱土,養育了一位位英雄兒女。在李先念同志的引導下,杜義德、陳福初、袁學凱、唐凱、陳慶先等塔耳崗地區窮苦農民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為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自由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27年10月,湖北省委派吳光浩(原名吳光皓,化名陳新,湖北黃陂人)等人到黃麻地區組建了鄂東特委和鄂東革命委員會,統一領導黃安、麻城兩縣的武裝起義,并任命吳光浩為麻城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同年11月上旬,根據上級指示,成立了由潘忠汝(湖北黃陂人)、吳光浩(湖北黃陂人)、戴克敏(湖北紅安人)等人組成的黃麻起義總指揮部,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統一指揮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后期,由于敵人的瘋狂反撲,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壯烈犧牲,副總指揮吳光浩率領僅存的72名鄂東軍戰士和黨政人員,殺出重圍,由黃安轉戰黃陂木蘭山,并根據中央指示,將鄂東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并成立了相應的黨組織。
從此,這支隊伍以木蘭山為屏障,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這是中國革命處在最低潮時期,保留下來的最為優秀的革命火種,為后來在這里形成全國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組建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紅軍洞”隱于木蘭山北面的懸崖峭壁之上,當年,吳光浩、戴克敏、陳再道等人就常常隱蔽于此,開展游擊戰爭。洞內迂回曲折,塑有起義軍官兵的彩色塑像,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神情嚴肅。
新中國成立后,徐向前元帥為木蘭山專門題詞:“木蘭山的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別山”,是對木蘭山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地位恰如其分的評價。
姚家山位于武漢市黃陂區蔡店街道,群山起伏,地勢險要,是抗日戰爭的紅色堡壘,享有“武漢抗戰第一村”的殊榮。
作為黃陂北部門戶,南距武漢市中心90公里。1941年至1946年,新四軍五師司政兩部常設在此,姚家山新五師司政機關舊址作為新五師和鄂豫邊區黨委機關駐地,也是李先念、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生活過的地方。
70多年前,李先念率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進駐姚家山,駐扎6年,艱苦奮斗。在姚家山村兩萬畝土地上,處處留下紅色的足跡,設在村內的司政大禮堂、參謀部、后勤部、所、李先念故居等7處革命遺址被完好地保留下來。
近年,姚家山大力開發紅色資源,設立紅色影像體驗館、紅色圖書館、紅色音樂館、農耕文化館等7個各具特色的紅色體驗館,成為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線路。
△微信搜索“一部手機游黃陂”微信小程序,點擊黃陂紅色旅游點,即可查看黃陂紅色旅游點詳情。
將軍故里 英雄紅安
1927年10月中旬, 湖北省委先后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黃安)、麻(麻城)地區加強起義領導,成立了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黃陂人潘忠汝為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
同年11月13日,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近3萬農民在黃麻起義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這是我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在長江以北地區領導的最大規模的農民武裝起義,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
1930年6月,鄂豫皖邊特別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旋即由光山南部遷入紅安北部山區;特蘇的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至1932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面積已達4萬平方公里,人口350萬,形成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紅安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紅四方面軍在這里誕生,紅二十五軍在這里重建,紅二十八軍在這里改編成新四軍第四支隊,是新四軍四個支隊中人數最多的一支。
這片紅色的土地走出了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王近山等61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和兩百多位共和國的高級干部和將領。1985年,徐向前元帥為紅安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董必武于1959年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家副主席,連續擔任兩屆副主席的時間長達16年。1972年2月,董必武出任國家代主席。
李先念于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
紅安原名黃安,黃安在大革命前有48萬人,到1949年解放時只剩下34萬人,14萬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登記在冊的黃安烈士就有22552名。
即,在中國工農紅軍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紅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屬紅安籍,紅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鮮血,紅安人民為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為了紀念這片曾被革命先烈鮮血浸染的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中的輝煌歷程,1952年9月,國務院正式決定將黃安更名為紅安。這是唯一一例共和國以“紅”命名褒獎的縣。
紅安精品紅色旅游線路
踏足荊楚大地,鮮艷的紅色旗幟在這里高高飄揚,英雄的精神在這里傳承不息。游木蘭故里,訪英雄紅安,來一場探尋紅色記憶之旅,追溯先輩足跡,賡續紅色血脈!
圖片來源:最紅安/黃陂融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