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汽車;貿易汽車產業大會
來源:環球時報
彭博社4月14日報道,原題:對汽車制造商來說,對中國發動電動汽車貿易戰將自食其果發動戰爭的一個惡果是,你的敵人養成反擊的習慣。在圍繞清潔技術的貿易戰醞釀之際,德國總理朔爾茨本周訪華,他應牢記這一教訓。去年9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朔爾茨的立場可能會決定這場一觸即發的斗爭是加劇還是消散。
汽車是德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也是歐盟對中國仍(基本)保持順差的產品。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約1/3的汽車銷往中國,這種貿易關系至關重要——中國是歐洲高端汽車的利潤豐厚的終端市場,也是低成本的電池供應商,甚至可能是整車供應商。若布魯塞爾最終提高對中國進口汽車的關稅,后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由于中國居民消費疲軟以及來自國產電動汽車的競爭,歐洲車企在中國市場面臨嚴峻形勢。報復性關稅和消費者的敵意可能會給他們帶來致命一擊。
與大西洋彼岸的鷹派同行相比,歐洲的公司、政治人物甚至游說團體,迄今對中國的態度大相徑庭。寶馬公司董事長上月在年度會議上對記者說:“自由貿易必須成為我們的‘北極星’和指導原則。”他說,歐洲汽車業“并沒有因為進口中國汽車而受到巨大損害,對這些產品進一步征收關稅也不符合歐盟的利益”。另一家德國車企梅賽德斯-奔馳的首席執行官表示,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應降低,而非提高。面對進口,需要“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技術和更高的靈活性來應對。這就是市場經濟,讓競爭發揮作用”。
持這種立場的不僅僅是德國公司。擁有菲亞特、瑪莎拉蒂、雪鐵龍、標致品牌以及克萊斯勒和吉普的Stellantis集團,投資15億歐元與中國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借此加快其電動汽車的步伐。 大眾汽車追加投資25億歐元,與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小鵬汽車合作。就連在華幾乎沒有業務的雷諾汽車公司也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一家合資企業……
與美國赤裸裸的保護主義相比,朔爾茨可提供一種更富有成效的方法。(西方)資本家不應一看到競爭就退縮。相反,他們應該把每一次危機都當成提升自己的機會。諷刺的是,曾經創造充滿自信向前推動精神的美國,如今卻成了退縮最快的國家。歐洲和德國可以指明一條更好的道路。(作者戴維·菲克林,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