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汽車-3月汽車銷量排行榜
行情冷暖,各個不同。
參考乘聯會數據,3月,我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68.7萬輛,同比增長6.0%,環比增長52.8%;1-3月累計零售482.9萬輛,同比增長13.1%。這算是什么水準?行業專家將之定性為“開門紅”。特別是看同比、環比數據,確實相當可觀。
今年的3月,或者說,放寬到一整個第一季度,有幾個相當顯眼的現象:第一,春節在2月,攔腰一刀,確實切斷了汽車市場的熱度。1月無法升溫,因為都等著“過年”,2月基本冰封,因為正在“過年”,而3月要“冷啟動”,也需假以時日;第二,“價格戰”轟然啟動,波及整個汽車市場,烈度要勝于去年同期,但也招致了消費者的觀望心態。降價肯定刺激買車,但“買漲不買跌”,也是一個永恒的定律;第三,新能源仍在蓬勃增長,但也遇到了一些質疑與挑戰,尤其是前段時間興起的論調“歐美正在放緩電動化”,忽然炸出了很多“反思派”,輿論上也開始了爭鋒與博弈。有新趨勢,有新挑戰,也有新對策,我們再從幾個視角,細細回顧下3月銷量。
車企銷量TOP 10:絕對奇觀
參考乘聯會數據,3月,比亞迪零售銷量為26萬輛,斷層式領先,排在第一。關于比亞迪奪冠,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關心的是,這個月,它具體賣了多少,有沒有超越自己,以及感慨一句,比亞迪率先發起的“價格戰”,效果顯著。一汽-大眾回到第二,3月零售銷量為14.1萬輛。合資遇到了麻煩,但“北大眾”還算爭氣,尤其與“南大眾“相比,顯得沒那么慘了。第三、第四,分別是吉利、長安,各自零售銷量為11.4萬輛、10.4萬輛。上汽大眾,也就是“南大眾”,排在第五,3月零售銷量為8.7萬輛,同比、環比有增長,但難復昔日光彩。
“后五名”就非常神奇了。3月,奇瑞零售銷量為7.5萬輛,排在第六。縱使不靠海外銷量撐腰,奇瑞也能夠進入TOP 10了。第七居然是特斯拉,作為國內新能源市場的標桿,有那么多競品沖擊,但仍屹立不倒,3月零售銷量為6.2萬輛。第八也很神奇,北京奔馳,3月零售銷量為6.1萬輛,以豪華品牌之名,同樣能進入TOP 10。第九是唯一的日系合資,即一汽豐田;第十是上汽通用,居然做了TOP 10的“守門員”。請喊出熟悉的那句話,“時代變了”。
合資份額:仍在丟失陣地
時代變了,最痛徹心扉的領悟是:自主精進,合資慘退。直接上數據:3月,自主品牌零售93萬輛,同比增長19%,環比增長51%,對應的零售份額為54.8%,同比增長6個百分點;1-3月,自主品牌累計份額55%,相對于去年同期增加5.4個百分點。結論很清晰,自主品牌不僅越過了“半壁市場”,而且增長優勢還在擴大中。
作為對比,3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0萬輛,同比下降8%,環比增長49%。注意,幾大合資派系,零售份額皆在萎縮:德系品牌零售份額20.4%,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3.8%,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8.2%,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這幾年,如果合資品牌再拿不出旗鼓相當的電車,哪怕是插混車,都會被自主品牌按著頭打。而且,這種輿論趨勢一旦形成,時間越久,越難逆轉,那就只能繼續交出市場份額了。
新能源銷量:芝麻開花節節高
回過頭再看,新能源銷量到底怎么樣?3月,國內新能源車零售銷量為70.9萬輛,同比增長29.5%,環比增長82.5%,勢頭仍然很猛。這也體現在新能源滲透率上。具體來說,3月國內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41.6%,較去年同期34%的滲透率提升7.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了63.3%;豪華車對應的是28.4%;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7.4%。
今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逐漸顯示出2大新趨勢:1、“價格戰”橫行,自比亞迪始,亦由比亞迪興,什么牌它都敢打,只為了保護第一銷量的位置;2、“增程式”再成寵兒,理想、零跑、長安、問界,均吃到了增程式電動車的銷量紅利,預計還會有更多的產品引入增程式,人人皆在復制自己的“理想汽車”。
出口銷量:猛增,但有風險
出口數據怎么樣?參考乘聯會口徑,3月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40.6萬輛,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36%,創下了歷史最高月度出口量;1-3月累計出口106.3萬輛,同比增長36%。在出口板塊,燃油車是絕對主流,超過七成;而新能源具體占29.3%,倒也比同期增長了5.4個百分點。近一段時間,“紅海危機”對出口的影響較大,畢竟,運輸渠道會出現問題。在特斯拉解釋Q1全球銷量下滑時,同樣提到了“紅海危機”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潛在風險,我們要時刻警醒。歐美對我們節節增高的出海成績,其實非常敵視,認為會吃掉他們的蛋糕,所以,相關制裁有可能遲到,但不會缺席,我們要提前想好應對措施。另外,歐美對新能源的補貼政策有所調整,確實呈放緩的趨勢,那么,也會影響到我國新能源出海的節奏。
行業利潤:難言之痛
提到利潤,這確實是汽車行業的難言之痛了,乘聯會公布了一組參考數據。2023年,汽車行業收入為100976億元,同比增長12%;成本為87627億元,同比增長13%;利潤為5086億元,同比增長5.9%。但是,2023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只有5.0%,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5.8%的平均水平,顯然是偏低的。再看2024年, 1-2月汽車行業收入13715億元,同比增長8%;成本11991億元,同比增長8%;利潤為587億元,同比增長50%。但是,1-2月汽車行業利潤率降到了4.3%,相對于同期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4.7%的平均水平,仍然在低位搖擺。
乘聯會還回顧了一組數據:2015年,汽車行業利潤率有8.7%。如此對比,更加強烈了,近幾年的汽車行業確實不咋賺錢。 原因也很清晰,市場太卷了。一方面,燃油車有盈利,但也是微利,而且正面臨“電進油退”的大趨勢,銷量規模正遞減;另一方面,新能源虧損較大,很多企業在推進新能源的過程中,很難盈利。目前,真正有利潤果實的,一是做高端豪華車,二是做出口業務。只是,長期來看,新能源還是要快速等來一個“盈利拐點”,成本繼續降,規模繼續漲,由此,汽車市場才能真正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新階段。
寫在最后
3月,承前啟后,既要叫醒冰封的2月,還要給4月做好回暖的鋪墊工作。慶幸的是,整體趨勢向好,只是強者愈強,弱者淘汰,烈度不減往月。收拾好心態,迎接由北京車展開起的“汽車新歲月”吧。
本文作者為踢車幫 晞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