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汽車,花都汽車站時刻表
在廣州花都,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風神大道,一輛輛大貨車載著嶄新的小汽車從這里駛離花都,走向全國。以風神大道旁的東風日產為中心,四周集聚著各類汽車零部件企業,東風體育館、東風實驗小學等刻有“東風日產”印跡的建筑到處可見,目光所及無不提醒這是一座“汽車城”。
2003年6月,東風日產落戶花都,自此開啟花都汽車產業發展的黃金期,20年間助力花都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之一。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過于依賴傳統汽車也讓花都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顯露疲態。
花都還是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所在地,然而空港流量變現卻一直存在堵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建設深入推進,這里作為廣州重要的樞紐門戶,連接全球高端資源的作用明顯,對廣州建設世界中心型城市至關重要。2021年,廣州提出“將白云機場周邊區域打造成為廣州發展的北部增長極,帶動粵北地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花都發展被寄予厚望。
多位專家指出,北部增長極必然是產業的增長極。如何破除單一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從汽車“一業獨大”到產業“多元發展”,對花都而言,要重新思考和布局的內容還有許多。
今年初,花都區委書記邢翔表示,花都區將以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為主線,縱深推進廣州北部增長極建設。產業發展要推動新賽道與舊賽道“兩道并進”,汽車、新能源、臨空“3個千億產業”是主要發力點。花都正逐步走出增速緩慢的泥潭,推動構建更具韌性的產業結構。
2003年6月16日上午9時10分,花都區首條以企業名字命名的道路——風神大道舉行通車剪彩儀式。這次儀式的重要意義遠不止道路通車本身,剪彩儀式一個小時后,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宣布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現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正式成立。因此事對于花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性意義,在《花都年鑒》中,此事的記錄精準到了分。
從這往后,花都區的汽車產業開始騰飛。花都區順勢定下了“發展第一,經濟第一,工業第一,汽車第一”的發展方針。長期以來,汽車產業一直是花都區的第一支柱產業,總產值也一度占到全區工業總產值的六成以上。
汽車產業成就了花都,讓其一度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花都區也成就了東風日產,2022年底東風日產累計達成1500萬整車銷量,刷新行業紀錄。
花都區的發展歷程和產業體系深深烙下了汽車的影子。近些年,一度占花都區汽車制造業總產值近八成的東風日產產銷量下滑,曾推動花都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引擎,正讓花都區陷入增長失速的困局中。
花都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花都傳統汽車產業受到沖擊。2020年開始,花都區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持續下降,從1857.50億元下滑至2023年的1295.04億元。
由于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較大,汽車產業的低迷表現直接拖累花都第二產業及GDP的增長。
工業增速仍未回正
拉低花都經濟增速
曾是拉動花都區經濟增長主引擎的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發展失速,繼而拉低花都區的GDP增速。
2023年,花都區GDP實現了2.1%的低位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為1801.51億元,增速排名全市11區倒數第二。2023年,花都區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6.59億元,同比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47.07億元,同比增長5.9%。在一、三產業實現正增長的情況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97.85億元,同比下降3.6%,為全區GDP增速帶來反向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花都區2023年的經濟增速是在經歷2022年-1.1%的GDP負增長后得到的。2022年,花都區出現了本世紀以來首次GDP增速不增反降的情況。2022年,花都區GDP為1770.81億元,同比下降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2.06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62.20億元,同比下降3.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56.54億元,同比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的下降讓花都區的經濟增速數據出現負數。
至今年一季度,花都區的第二產業仍未實現回正,增加值為125.58億元,同比下降2.2%。在一、三產業分別實現12.2%、7.5%的同比增長的情況下,花都區2024年一季度GDP為368.53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以負增長拉低了花都區的經濟表現。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花都區第二產業增速深受工業增速影響。2022年,花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在歷經2021年4.2%的增速后迎來下降。據花都區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花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2509.12億元,同比下降7.1%;2023年繼續下降到2314.56億元,下降3.5%。今年一季度,花都區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繼續呈下降態勢,同比下降2.5%,仍未實現回正。
花都區的工業主要依賴汽車產業。汽車產業是花都區支柱產業之首,為龍頭產業,占比較大。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規模以上企業汽車制造業產值達1295.04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95%。(注:在此前年份有更高的占比。)
花都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為改變當前汽車產業發展受阻的局面,當地正推出一些積極的舉措。
而排名第二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為115.85億元,僅為汽車制造業產值的8.95%。
近年來,花都區的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逐年下滑。近年的《花都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1857.50億元,下降3.6%;2021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1810.09億元,下降2.6%。2022年,該產值呈現較大幅度下滑,為1524.52億元,2023年繼續下滑至1295.04億元。由于在規上工業產值中的占比較大,汽車產業的低迷表現直接拖累花都第二產業及GDP的增長。
廣州是汽車制造大市,2023年汽車產量317.92萬輛,整車產量連續五年全國第一,可謂“國內每10臺車就有1臺廣州造”。廣州擁有三大合資汽車品牌,東風日產位于花都,廣汽豐田位于南沙。廣汽本田在黃埔和增城擁有共4條生產線。梳理上述四區的統計年鑒數據,與其他行政區不同的是,花都區汽車產業同時具備產值絕對值和占工業總產值比例“兩高”的特征,這讓花都區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波動更為敏感。
龍頭企業銷量連年下滑
生產鏈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花都的汽車產業可以從一家資不抵債的云豹汽車說起。2001年,花都區引進風神汽車,對本土的云豹汽車進行資產重組。在此基礎上,2003年,花都區抓住東風汽車與日產合作的契機,引進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由此拉開了花都區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序幕。汽車產業一躍成為花都區的第一支柱產業,曾推動轄區經濟以超20%的增速向前發展。花都汽車產業騰飛的這些年,也是燃油車在中國發展迅猛的這些年,花都區享受到了合資品牌汽車在中國飛速擴張的紅利。
但轉折在近些年發生了,東風日產產銷量出現了下滑。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風汽車集團”)近四年發布的產銷快報中,與東風日產銷量有關的數據如下:2020年累計銷量1119008輛,同比下降3.46%;2021年,包含啟辰在內累計銷量1067097輛,同比下降11.04%;2022年,包含啟辰在內累計銷量917327輛,同比下降14.04%;2023年,包含東風英菲尼迪、啟辰累計銷量723139輛,同比下降21.53%。
東風日產生產車間。南日記者 梁文祥攝
東風汽車集團的年度業績報告分析了導致銷量壓力的外部原因。整體來看,原因主要包括疫情影響、汽車芯片短缺、需求收縮、市場需求加速分化,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經銷鏈正常運行受阻等。
雖然外部的環境錯綜復雜,但是我國汽車行業依然是個巨大的潛力市場,且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實現了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增長11.6%和12%,創歷史新高。產量連續15年全球第一。
具體來看,汽車銷量增長的紅利,開始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傾斜。相較其他車企,尤其是部分專注新能源車的車企,東風日產的新能源轉型顯得慢人一拍,導致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東風汽車集團產銷快報顯示:2021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43321輛,同比增長313.8%;2022年銷量為320390輛,同比增長123.5%;2023年,銷量為303929輛,同比下降-5.1%。
除了新能源轉型慢以外,花都汽車產業的整零比(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偏低也成為制約當地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
花都區從引進東風日產以來,吸引了眾多零部件企業集聚到汽車產業基地中。據2023年初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花都區汽車產業基地已經集聚了150多家零部件制造配套企業,40家世界500強關聯企業、15家總部經濟企業、8家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前30名企業,涵蓋發動機系統、變速箱系統、底盤及電子系統、車身部件系統、內外飾件系統、電子設備等全產業鏈條,整零比約為1:0.71。
這在華南地區相對較高的比值,與國際通行的1:1.17仍有較大差距。這意味著,一輛車價值的三成需要靠外地供應商供應,尤其花都還缺少諸如汽車電子、芯片等高科技含量產品的企業。此外,長期以來,花都汽車零部件企業一直以配套東風日產為主,很少有企業配套其他主機廠。單一的客戶,讓生產鏈企業抗風險能力弱。這些使得花都的汽車產業在應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時,顯得較為吃力。
其他產業規模相對較小
一時難補汽車產業失速空缺
除了汽車產業,花都區還有其他支柱產業,但在規模龐大的汽車產業面前顯得不突出。
在花都區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簡要說明中,花都區公布了一批產值居前、增速較快的行業。例如,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同比增長29.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6.2%、16.0%、12.6%和11.1%。
上述這些高速增長、但未公布產值絕對值的行業未能使得花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第二產業增速回正,恰恰說明了未公布的汽車產業的發展失速缺口難以從其他行業的增長中得到彌補。
《2023年廣州市花都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規模以上企業中,產值居前的六大行業合計產值1760.9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6.1%。具體來看,汽車制造業產值1295.04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115.85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產值102.64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產值90.04億元;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產值78.99億元;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產值78.43億元。工業產值方面,汽車制造業要遙遙領先。
此外,花都2023年的建筑業總產值535.57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457.21億元,對花都GDP貢獻也不小,但總量仍無法和龐大的汽車產業相比。就今年第一季度而言,雖然花都區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實現超10%的增速,但因汽車產業規模相對龐大,當汽車產業發展失速時,其他產業難以及時有效地填補增長空缺。
值得一說的是,花都在意識到過渡依賴單一企業帶來的困境時,開始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新興產業,比如錨定光伏、儲能、氫能三個萬億級產業新賽道,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綠能谷”。但這些產業尚屬于前期耕耘階段,對GDP的貢獻率還不明顯。已有的傳統產業,部分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比如皮革產業,雖然擁有數千家相關廠商,但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都待提升。
“巨輪”擁抱轉型
汽車基地引入“新血液”
在年初的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州市花都區委書記邢翔表示,花都區將以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為主線,縱深推進廣州北部增長極建設。以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為主線,正是為解決目前花都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花都需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重塑產業發展優勢。
為改變當前汽車產業發展受阻的局面,一些積極的舉措正在推出。2023年底,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山崎莊平宣布,到2026年年底前,將向中國市場新投放10款由本土開發的新能源汽車,其中包括日產、啟辰以及東風品牌。東風日產旗下啟辰汽車宣布不再研發純燃油新車,聚焦新能源領域,每年推出不少于兩款新能源車型。
花都區在現有汽車產業基地的基礎上,再規劃100平方公里區域發展汽車產業,新儲備汽車產業用地超萬畝,繼續做大做強汽車產業。花都區已成功申報成為廣州市第二個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區。滴滴自動駕駛、禾多科技、聯友智連等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已經進駐花都。
滴滴自動駕駛、禾多科技、聯友智連等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已經進駐花都。
廣州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一萬億元,打造成全球知名的“智車之城”。更遠來看,2023年12月,廣州市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年)》(下稱《規劃》),提出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明確走燃油車、非插電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并行的多元化技術路線,加快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前瞻布局面向未來的汽車創新產業,在203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中國式現代化汽車生態城。面對汽車產業整零比相對較低的局面,《規劃》提出,廣州要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拓展多層次招商網絡和引進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全面提升近地化供應保障能力。
俗話說,船大調頭難,享受到了合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燃油車業務飛速發展紅利的花都已然是一艘滿載著汽車及其周邊的“巨輪”,轉型時期有陣痛、有失速也屬情理之中。這艘巨輪上也有著支撐其轉型的科研實力、發展經驗、產業基礎和充當“掌舵人”的汽車人,一旦轉型成功,必然還會是艘“巨輪”。
(文中數據根據廣州市、花都區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
專題采寫: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