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汽車產業;重慶汽車產業鏈
新華社重慶4月29日電 題:汽車工業增加值增長23.7%的背后——重慶汽車產業向“新”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周凱、黃興、李曉婷
在重慶兩江新區,走進今年2月剛投用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只見機械臂不停舞動、物料運輸機器人來回穿梭。在這里,一體化壓鑄技術可將222個零件集成為10個,減重28%、焊接點減少1440個,總裝車間最快可實現30秒下線一臺車。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汽車總裝為例,行業自動化率一般不到30%,而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自動化率達到50%以上,目前工廠正在滿負荷生產。
車企的火熱生產,折射重慶汽車工業的強勁動能。近期,重慶市一季度工業運行數據出爐,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其中汽車工業增加值增長23.7%,是全市工業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在產量方面,一季度重慶汽車產量59.94萬輛、同比增長10.1%,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1倍。
支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近年來重慶以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快推動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躍升。
產品競爭力源自科技創新。“長安汽車堅持每年研發投入占比不低于營業收入的5%,2023年研發投入超過90億元。”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全球研發布局、1.8萬余人的研發團隊,企業2023年實現新增專利5739件,去年至今發布了“金鐘罩”品牌動力電池、新藍鯨動力系統等新成果、新技術,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用車體驗。
重慶市經信委汽車工業處副處長王昭杰說,截至2023年,重慶汽車產業研發投入強度為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1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6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1家。
汽車上下游產業鏈長,提升產業能級需要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高效協同。近期,在重慶國際電池技術展覽會上,位于兩江新區的重慶太藍新能源有限公司展示了其新研發的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副局長賴涵說,兩江新區是重慶汽車產業的主要聚集地,當地以整車企業為龍頭,加快完善電池、智能座艙、車機軟件等關鍵配套,累計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256公里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全力構建完整的汽車產業生態。
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引育、機制創新。在生態優美的明月湖畔,兩江協同創新區已集聚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等50家科研院所,集聚創新創業人才6000余人。這里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科創、產業、金融有效銜接,孵化出的多家科技型企業與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開展研發合作,新一代超距毫米波雷達等科研成果從高校實驗室走向企業車間。
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232萬輛,居全國前列,出口約36.8萬輛。記者從重慶市經信委獲悉,重慶市正推進自動駕駛及車聯網創新應用,加快軟件、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規劃到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國比重達到10%以上,具備一定的產業國際輻射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