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論文、汽車維修論文3000字范文
車子維修過后,由于性能達不到原廠水平,再加上維修過程中的失誤,會讓人感覺車子越修越容易壞。
就好比說:修過、翻新過的手機,質量也沒有原廠好一樣。
- 診斷方法錯誤造成的故障
汽車維修就有點像去醫院看病一樣的,要醫生先來診斷,然后該配藥配藥、該打針打針。
其中有一些診斷故障的方法,可能會造成其他設備的損壞。
山東大學有論文,《汽車關鍵部件故障的相關性分析》里面,就記錄了一種電子系統的診斷方法,叫做“短路試驗法”。
這個方法是主動把疑似損壞的電路或者是設備短路掉,再觀察電路或者設備有沒有變化,用來確定故障部位的,是這么個方法。
不過用這種方法,有可能會因為短路的時候電流過大,而損壞了其他的電子設備。這個相對來說就有點尷尬了。
你叫了一個外賣,外賣送上來了,你想好好吃,結果外賣灑了,水把自己腳燙了:“「哎」我的腳!”還要去買個燙傷膏涂一下,就有點這種感覺。
- 拆卸過程中造成的故障
順利診斷出故障之后,還要對故障進行維修吧?
不少部件都是需要拆卸之后才能修的,拆的過程中,有可能把其他地方給拆壞了。
比如說:拆中控臺,有可能塑料卡扣「哎哎哎嘎」斷掉了,有可能的,裝回去的時候不嚴實、松動,開起來產生異響,是有可能的。
又或者說是:清洗節氣門的時候,拆裝不仔細,導致進氣管沒插到位,或者是廢氣管松動,也有可能導致發動機抖動、加速無力、亮故障燈。
就好比說:做手術本來就是為了救人,但是手術本身是有風險的,一個操作不好,「哎呀滋」血飆出來了。
你看,我們電視劇里不是經常有的?手術醫生滿臉血一噴,搞了不好,有可能會讓病情更嚴重的。
所以手術的確有風險,進去之前不是都要簽字的,對不對?
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過一個《廣州市汽車售后服務與維修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分析報告》。
上面數據講:有超過4成的受訪車主表示自己的車子有過二次返修的情況。
其中,“維修過程中商家造成的損壞”就排在前5大原因之中,就是:修出新問題來了。
診斷、拆裝都是有可能造成車輛損壞的,所以說:“越修越壞”確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 修理過程中會產生性能偏差
就算是正常地修好了車子,性能表現也有可能就不如原廠了,甚至老是發生故障。
我就拿一個擰螺絲來舉例子好了:車上很多部件不是都是螺絲擰上去的?其實是有扭力要求的。
比如說:輪胎、輪軸這些地方,擰螺絲的時候,要用到一個叫做“扭力扳手”的東西。
就是:「哎哎」2圈半,「哎哎」1圈半。這方便你理解,其實它上面有刻度和扭力的。
但是扭力扳手也是存在誤差的,以最高精度的1級扭力扳手來說,至少也存在1%的誤差,是沒有辦法達到原廠的裝配水平的。
而且有些修理店還沒有這么高精度的扭力扳手,擰得太松了,就有可能掉下來;擰得太緊了,有可能就折了,或者是斷了。
所以說:維修過的螺絲,發生故障的概率就是比原來的更大。
而且我剛才講的扳手還是新的,人家維修廠多久換一把扳手?用個1年最起碼,對不對?
剛才講的是小東西了,如果說是發動機、車身這些部件要大修的話,就更難達到原有的性能水平了。
清華大學出版社《汽車運用工程基礎》,這本書上面有講到:由于維修企業的維修設備和安裝技術水平等等原因,車子經過大修之后,可靠性是會有所下降的。
這就和運動員有點像:如果說遇到了傷病,受傷了或者怎么樣,養傷養好之后,運動能力也有可能會達不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是舊傷復發。
- 配件的質量會造成性能偏差
除此之外,如果在外面的修理店修,配件的質量也有可能會對車子的故障率造成影響。
這個主要是因為原廠配件基本上都是廠家直接調配的,配件的流通管理也很嚴,原廠配件一般就只有4S店體系內有銷售。
很少很少一部分,會有從零配件倉儲、4S店等環節所謂的“非正常”的流出,外面的維修店能搞到。
但是外面大多數的修理廠,基本上都是沒的,那怎么辦?用副廠件來替代。
副廠件這個東西我們不能一竿子打死,不是所有的副廠件性能都不如原廠件,有些和原廠件一模一樣了,都挺好了。
但關鍵就是:你反過來想,它不是每一個都靠譜,副廠件是良莠不齊的。
剎車片舉個例子:國家標準《汽車用制動器襯片》上面有個要求的,對剎車片的厚度、磨損率有規定的。
原廠配件肯定是符合標準的,不然都不能拿出來,副廠件不一定。
國家質檢總局曾經對市面上的剎車片進行了個抽查,結果顯示:不合格率超過13%。達不到標準的剎車片很快就磨損或者是直接就損壞了。
好比說:手機屏幕壞了,在外面小店去換一下,有可能就換到正版的,一模一樣,師傅好,店良心。
但也有可能直接就是塊假玻璃,或者說是山寨劣質產品。
反而讓你后面:玻璃是很清晰的,屏幕是OK的,“「哎」我這個觸摸,按上去怎么不靈呢?”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有可能會來。
用這樣的配件,再加上車子修理之后,性能變差,有時候會感覺車子越修反而是越容易壞。
最后,車子發生故障的概率本身就是和時間有關系的。
還是剛才山東大學的論文,《汽車關鍵部件故障的相關性分析》上面有講到。
車子在投入使用之后,故障率會隨時間變化的,大致會分成3個階段的: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和耗損故障期。
處于偶然故障期階段,車子故障率很低的,就算偶爾出點問題,修好就好了。
時間長起來了,車子老起來了,對不對?車子會進入耗損故障期,這個階段,車子的故障率是明顯上升的。
一些零部件出現故障的時候,往往也就意味著這個車子其他的相關部件也是差不多了。
我就打個比方,方便理解:這個車子,前面雨刮片在那邊刮,你突然發現左邊的雨刮好像刮得不太干凈了,有點拉絲了或者怎么樣了,右邊這根也差不多是要換了。
就有點像:上學的時候那些同學,年紀也都是差不多,畢業了,也是差不多都要工作了,對不對?
你工作了,他不工作?你在讀書,他馬上就去工作了?有可能相差2、3年,不會相差5年、10年嘛。
有時候雖然2個故障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由于頻繁地修車,也會給人一種“東墻修好了、西墻又壞”的、“車子越修越壞”的錯覺的。
所以總得來講,“車子越修越壞”還真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就算是真的壞掉了,盡量找家靠譜的修理店,會比較好一些。
維修保養除了去4S店之外,現在也是越來越流行去維修廠,又便宜,其實好師傅也越來越多。
4S店上班工資又低,是吧?水平強的都跳槽,自己出去開店了。
我們去選的時候,哪里知道你水平好還是不好?我們普通人,也不是懂汽車的人,怎么樣去判斷這家維修店靠不靠譜?
這家只能做保養,這家可以做大修,個人也是有辦法的。
我這個車子「滋」一下,劃了一條小劃痕,要不要去修?到哪里去修?怎么修?
網上補漆筆好不好用?自己做的油漆和原來的原廠漆又有什么區別?
- 關鍵詞:維修
想知道這些很簡單,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維修」就可以了。
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干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你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