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黑匣子、汽車黑匣子廠家
去年,工信部發表了一條關于汽車的新規,規定從2022年起,所有汽車必須強制配備“黑匣子”EDR系統,目前,美國有99%的行車都配備有EDR,而我國的比例只有不超過10%,且多配備于寶馬、奔馳等豪車上。
很多車主對此有疑問:EDR到底是什么裝置?未來會不會導致車價上漲?配備了之后有什么作用?
這里我們先來說個真實事件。
去年4月,上海特斯拉車展廳發生了這樣一幕:一名汽車失事的女車主身穿“剎車失靈”的T恤站在車頂,大聲為自己維權;而特斯拉一方拒絕承認車主的說法,對外宣稱這是負面炒作,無理取鬧。一時間,兩者互相僵持,爭執不下。
直到后來,特斯拉迫于輿論不得不公布車輛發生事故前30分鐘的數據,數據上顯示,該女車主曾踩了40多次剎車,但汽車沒有停下,反而加速,因此發生了交通事故。
這下子真相大白了,但同時這個事件也暴露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在事故發生之后,車企在核心數據上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他們不僅掌握數據,甚至還掌握調取數據的方法。用最近的冬奧會來做比喻,那就是“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在這種背景之下,消費者的權益很有可能在無意之中受到侵害。
為此,EDR系統——也就是俗稱的汽車黑匣子誕生了。
通常大家說起黑匣子會想到的是飛機,它能記錄行程中的一些關鍵數據,這樣追溯事故源頭就會變得方便許多。它耐火、耐水、耐撞擊,而且黑匣子實際上并不是黑色的,而是亮眼的鮮橙色,上面還貼著醒目的反光條,這樣設置是為了在飛機失事墜毀之后更方便識別。
而汽車上的黑匣子,所起到的自然也就是這個作用。在發動機啟動之后,它可以記錄的信息一共包括A級和B級,共計73項。其中包括但不僅限于車速、加速度、方向盤的轉動角度、氣囊狀態、剎車和油門的狀態等等。
如果是現代的智能汽車,它還能分辨是汽車的系統出了故障把人帶進溝里,還是司機的操作出現了失誤,有助于人們判定責任的歸屬。
那么,車主能不能自己直接調取這份數據呢?目前已知信息顯示是不能的。
它會從本地生成,并儲存在車載電腦當中,也不涉及對車內隱私的記錄。只有在汽車發生事故,而且責任認定有爭議的情況下,才可以申請調取。
也就是說,它并不萬能。不過,就算這樣也并不影響它的意義重大:確保消費者和車企基本的“信息對稱”,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雙方的權益。
新規帶來的,也不僅僅是信息的改變。
有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新車的行車記錄儀上險率僅為7.12%(上險:車輛售出后購買交通強制險),而EDR比行車記錄儀還要高端,裝配比例只會更少。
我們就假設裝配率為7.12%,這意味著剩下的92.88%新車都是空白的潛在市場財富,而中國由于人口數和車輛保有數,一旦新規施行,立刻會成為EDR世界最大的市場。
不僅如此,就連提取數據也存在著許多潛在的財富,這里還是以特斯拉為例,根據去年從他們官網公布的消息,用戶需要花費1200美元購買EDR數據提取套件,才能看到特斯拉汽車EDR內部的數據,而且這個銷售范圍非常狹隘,僅僅面向北美的用戶。
不難想象,今后國內新車所裝配的EDR系統是哪些公司能搶占“龍頭”,就成了財富和市場競爭的關鍵。
至于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那就是車費會不會漲?
這里,中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已經明確表示,這種競爭落實到終端價格上已經微不可見,EDR的平均成本也只在1000元左右,在廠家克服影響之后,價格穩定在300到400元,車價并不會上漲,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
能追溯事故的源頭,某種意義上就等于救了未來可能坐上這班飛機的人一命。以前,世界上的第一架客機——哈維蘭彗星,由于墜毀率過高并不被民眾所信任,最令公司焦頭爛額的是,當時的科技水平并不足以飛機墜毀的原因。
但是,有一天一個名叫沃倫的英國人想到:如果能在飛機上設置一個錄音機,錄下墜機前機艙工作人員的對話,是不是就能得得到失事的線索了呢?
于是,這個錄音機就被設置了各種防沖擊的保護殼,再加上數據記錄器,變成了如今的黑匣子。它能記錄飛機失事前最少30分鐘、最多2小時的多種飛行數據,以及駕駛艙內的聲音。
黑匣子這項發明作為飛機的見證者,迄今為止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它的發明雖然很順理成章,但在實際的使用當中,最困難的實際上是“搜索”的過程。如果飛機墜毀的地點是陸地上,那么還相對好找一些;但如果飛機墜落到了海洋當中,搜尋范圍就會大得夸張。
于是,黑夾子內部還設置了水下感應器和定位信標,簡單來說一旦感應器中進了水,它就會自動向外界發射脈沖信號,共持續30天,至多不超過90天。
這個脈沖信號的發射范圍不大,僅僅有幾英里,也就是說,飛機必須要在黑匣子的正上方才可能聽到脈沖信號,這還要排除海底的一些意外狀況,比如黑匣子掉在了泥土里,信號被沉積物掩蓋了;或者是信號接觸到了上層海水的暖水或冷水層,還會發生折射或者偏移。
更令人沮喪的是,如果人們在期限內沒能成功找到黑匣子,它的電池就沒電了,之后的搜索就完全只能摸黑過河。
以失蹤了7年的神秘航班馬航MH370為例,它在被搜尋的第三十天才被捕捉到信號,之后的兩次有效信號分別出現在第32天和第37天,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沒能從那廣闊的海域確認具體位置。
時至馬航在去年被找到已經過了7年,遠遠超過了黑匣子保存信息的期限,可以說是撈上來也沒用了。于是,馬航究竟是被機內襲擊,還是被美軍擊落,這些一度在網上十分流行的陰謀論,也最終變成了無法追溯的永久謎題。
對于汽車來說,雖然不至于出現搜救的難題,但也同樣面臨著眾多的問題。
比如數據的保密性、數據的收集由哪個第三方來做、用戶車輛的行程隱私怎么辦……這些規則都還是一片空白,需要等工信部在路測中進一步落實并推出新政策,如此一來,才能保護這個龐大的新興市場不混亂,更好地維護車主和企業的正當權益。
另外,EDR作為初代的“汽車黑匣子”,想必也不會是最終形態,而是會像飛機黑匣子那樣進行多次迭代。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今后或許甚至能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從黑匣子變成“云匣子”,各位車主們可以盡情想象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