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車廠,阜陽江淮汽車廠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異常嚴峻,1960年中蘇關系全面破裂,蘇聯(lián)撕毀兩國所有合作協(xié)議,撤走全部援華專家,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中蘇兩國關系達到冰點。另外一個超級大國美國自從朝鮮戰(zhàn)爭失敗以后,將我國視為最主要的敵人,長期對我們進行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為了應對外敵入侵,1964年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決策,三線建設是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國防工業(yè)建設,也是一場由東向西、由平原向山區(qū)工業(yè)的大遷徙。
新中國最初的汽車工業(yè)始于1953年的一汽,它是一五期間蘇聯(lián)援華的重要項目之一,1956年7月15日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誕生,后來北京汽車廠、南京汽車制造廠陸續(xù)形成規(guī)模,由于我國的汽車工業(yè)起步比較晚,很多技術還不夠成熟,形成不了一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很多零件以及重型卡車需從蘇聯(lián)進口,兩國關系破裂后,我國急需強化自己的汽車工業(yè)。三線建設期間,我國建成了四川汽車制造廠(始建于1965年),其代表品牌為“紅巖”;江西汽車制造廠(始建于1967年),其代表品牌“井岡山”;第二汽車制造廠(始建于1969年),代表品牌“東風”。三線建設時期,我國刮起一股造車熱潮,很多省都發(fā)展自己的汽車工業(yè),安徽自然不甘落后。
1964年,南京汽車制造廠為了響應三線建設的號召,將一噸級別越野車和G492汽車發(fā)動機生產線轉移到安徽(注:安徽當時是上海和江蘇的戰(zhàn)略后方),巢湖汽車配件廠抓住了這個機會,巢湖汽車配件廠之前主要為一汽、南京汽車制造廠生產配件,得到南京汽車制造廠一噸級別越野車和G492汽車發(fā)動機生產線后正式開啟了整車制造之路,這也是安徽汽車工業(yè)的開始。
1964年8月,巢湖汽車配件廠整體搬遷到合肥,南京汽車制造廠對巢湖汽車配件廠的支援不光是設備、生產線,同時還支援了大量技術骨干和工程師,1964年9月,南汽的援建職工陸續(xù)趕到合肥。工廠的建設本著“邊建設、邊生產”的原則,在工廠尚處于建設階段的時候,研發(fā)和生產已經展開,技術人員在簡易的工棚中利用簡陋的設備進行試生產,1968年4月,職工們以“躍進”卡車為原型,幾乎全部靠手工成功試制出一臺2.5噸的HF130輕型載貨汽車,取名“江淮”,它的成功,填補了安徽汽車工業(yè)的空白。
1969年,為了給九大獻禮,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首批20臺“江淮”牌HF130輕型載貨汽車終于在九大召開前完成制造,巢湖汽車配件廠也在這一年正式更名為江淮汽車制造廠。HF130輕型載貨汽車的順利投產給了江淮人極大的鼓舞,他們一鼓作氣的研發(fā)出HF140載重汽車(3噸級),當時在輕卡領域,HF140與躍進130、北京130齊名。
七十年代,受一些情況影響,研發(fā)、生產幾乎停滯,80年代發(fā)展不溫不火,勉強度日,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漸漸復蘇,此時的中國汽車工業(yè)已經進入到變革調整期,日本、美國、德國、韓國的汽車開始進軍我國市場,同時國內的汽車工業(yè)發(fā)展也極其迅猛,當時我國的客車底盤都是用貨車底盤改裝的,江淮抓住了這個市場機會,1990年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客車底盤,1993年江淮生產的客車底盤銷量突破一萬臺,當時生產的7米底盤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0%,到1995年已經成為全國客車底盤之首。
江淮在客車底盤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一直沒有忘記老本行——整車生產,1996年推出HFC1061輕卡,憑借扎實的底盤工藝,漂亮輕巧的外觀很快得到市場的認可,江淮在輕卡領域初露鋒芒。1997年5月18日,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安徽12家重點企業(yè)集團之一,進入新世紀,江淮迎來裂變式發(fā)展,江淮用了40年時間,從一個生產配件的小廠成長為一個大型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