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黃鱔養殖基地_黃鱔養殖地區
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視頻剪輯 黃志剛
“均價36.8元,成交量53280斤。”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在“中國黃鱔之都”的湖北仙桃,全國最大的黃鱔產地貿易市場——張溝鎮先鋒黃鱔貿易市場舉行開秤儀式,現場的大屏幕上顯示著當日黃鱔的均價和成交量。
仙桃市張溝鎮先鋒黃鱔貿易市場開秤儀式現場,現場進行項目簽約
國家發改委網站實時顯示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
張溝鎮作為“中國網箱養鱔第一鎮”,以“中國養鱔第一村”的先鋒村為代表,經歷了從黃鱔網箱養殖、人工繁育技術的探索到黃鱔交易市場的培育,再到黃鱔全產業融合發展,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開秤儀式現場發布了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這意味著,先鋒村黃鱔貿易市場的交易價格將直接影響全國黃鱔市場的基準價格,成為全國黃鱔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豐收節開秤,為全國黃鱔市場“定價”
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村民用歌聲表達豐收的喜悅
金秋時節的張溝鎮,稻田的網箱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農民豐收節當天,極目新聞記者沿著干凈整潔的通村公路,來到先鋒村。
秋分時節,先鋒村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盡管今年經歷嚴重干旱,影響了黃鱔幼苗的投放,但當地各級黨委帶領養殖戶打井取水,減緩了干旱對黃鱔養殖的影響,但從正式開市前幾天的走訪調查發現,當地黃鱔養殖戶的反響好于往年同期水平,這為今年的黃鱔養殖業定下了豐收的基調。
當天,開秤儀式現場設置在先鋒黃鱔貿易市場門口。現場彩旗飄飄,養殖戶、科研專家、行業技術人員等齊聚一堂,村民身著盛裝舞龍燈和獅子,用傳統民俗活動歡慶豐收。
仙桃市張溝鎮先鋒黃鱔貿易市場鳴鑼開市
“開秤!”一聲銅鑼敲響,當日凌晨剛捕撈上市的鮮活黃鱔正式開市交易。“103.4斤,單價36.8元,總共3805元。”養殖戶劉永伍搶下“頭彩”,完成第一筆交易,臉上難掩興奮。“今年又是個豐收年,產量價格均可觀。”
活動現場,仙桃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公布了國家發改委通報的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并為黃鱔貿易市場開市定價。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當日黃鱔的均價和成交量。“均價36.8元,成交量53280斤。”
中價,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價格指數系列的稱謂,在研判價格形勢、引導市場預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和仙桃市發展改革委共同編制發布,旨在客觀反映仙桃市黃鱔批發和零售市場價格走勢,為國內黃鱔產業從業者和市場消費者提供重要價格信息,促進市場交易平穩有序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仙桃黃鱔產業輻射全國各地,先鋒村黃鱔貿易市場作為全國最大的黃鱔交易市場,每天交易量占到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先鋒這里的價格早已成為業內黃鱔定價的主要參考基準、黃鱔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通過不斷整合資源,積累數據,助推形成黃鱔的‘仙桃價格’。”仙桃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提升仙桃黃鱔品牌的市場輻射力和核心競爭力。
延伸價值鏈,做好黃鱔三產融合文章
先鋒黃鱔貿易市場,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黃鱔貿易市場,也是先鋒黃鱔產業20多年發展的一個縮影。該市場始建于2005年,經歷4次改擴建搬遷,2020年進行了改造提升,占地40畝,主交易區6000多平方米,擁有1棟結算大樓和44間商鋪。
按照“旺季賣黃鱔、淡季賣藕帶”模式,去年市場交易額達6.6億元,帶動了本村及周邊村300多人就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近300萬元收入。
“最高峰這里每天將有超過40萬斤黃鱔發售到全國乃至海外。”先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傳寶說,除了傳統的黃鱔養殖和交易,當地正在培育黃鱔的全產業鏈,向高附加值要效益。
開秤儀式現場,朱傳寶發布了黃鱔產業年度發展報告。目前,張溝全鎮有養殖面積5萬畝、100萬口網箱,產值30億元,全鎮70%的農業人口從事黃鱔產業鏈各環節。
一條黃鱔,帶來鄉村蝶變。先鋒村是全國網箱養鱔發源地,而這個探索要從2000年說起。時任先鋒村黨支部書記陳江啟,當時帶頭在養殖池塘里懸掛了60口網箱,試行“無土網箱養殖”一舉成功,自此拉開了張溝鎮、仙桃市乃至湖北省養鱔產業快速發展的序幕,形成了全國養鱔看湖北、湖北養鱔看張溝、張溝養鱔看先鋒的口碑效應。
去年,仙桃市委提出,建設30公里黃鱔產業示范帶,加快打造百億級產業。張溝再次勇當“先鋒”,打造黃鱔產業第一鎮。目前張溝黃鱔已初步形成集苗種繁育、生態養殖、交易物流、養殖材料生產、飼料加工、產品開發、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開秤儀式現場還宣布,“仙桃黃鱔”地理標識申報成功。現場涵蓋黃鱔深加工、稻鱔共育、鱔螺套養等校企合作、鱔魚出口、網箱采購以及銀企合作等17個項目簽約。
黃鱔開袋即食研發、粘液綜合利用、稻鱔共育綜合種養、黃鱔出口項目……活動現場,一批涵蓋黃鱔繁育、養殖、加工全產業鏈的新技術、新成果紛紛亮相,行業專家云集,與廣大養殖戶面對面交流互動。
“村里組織養殖戶打下1200多口機井,抽水降溫,給黃鱔住上‘空調房’。”熱鬧的開秤儀式現場,朱傳寶感慨萬千。他說,今年先鋒村克服旱災影響,黃鱔大獲豐收,產量比去年增加了30%左右。“這樣的豐收年,值得慶祝!”
開發“鱔”食品,提升品牌美譽度
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先鋒村已實現全村養鱔,黃鱔養殖面積達450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93%以上。去年,先鋒村實現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80余萬元。
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黃鱔養殖基地鳥瞰
先鋒村黃鱔交易量大,黃鱔賣到了全國各地,如何確保黃鱔品質,提升張溝黃鱔品牌?為此,先鋒黃鱔貿易市場今年還新建了黃鱔檢測中心。
在交易時節,技術人員每天對進入大市場的黃鱔、泥鰍等水產品進行快速抽檢并留樣備查,檢測結果當日進行公示,并發放檢測合格單,一旦發現超標品種立即攔停并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確保不讓一條問題魚流向市場,以數字化平臺實現全過程質量可追溯。
近年來,仙桃市還在先鋒村設立了黃鱔養殖示范帶項目,探索零排放圈養技術等生態養殖新模式,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全域建設尾水處理設施,開展養殖尾水處理;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在全國率先實現全人工工廠化種苗繁育;引入信息平臺,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養殖中,讓養殖過程透明、可追溯。
得益于優質、安全的黃鱔原材料,仙桃市還積極延伸鱔魚產業鏈,先后開發出開袋即食的鱔魚粉、鱔魚片等速食產品,以及只需加熱的預制菜產品,正在研究鱔魚膨化食品。
與此同時,張溝鎮還邀多位中國烹飪大師合作開發展示了各式各樣的黃鱔菜肴,總數過百,稱為“百鱔宴”,并將大師們烹飪的鱔魚美食精心制作成模型陳列展示,加深游客對黃鱔菜品的認知和對鱔食文化的了解。
在先鋒村的鱔食館中,當地每年還會舉辦黃鱔美食烹飪大賽、技能比武、培訓課堂,形成了競相研制黃鱔美食的風潮。
通過一系列的產業延伸舉措,一條小小的黃鱔正日益“游”向全產業鏈,“游”向全國,帶動“中國黃鱔之都”揚帆遠航。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仙桃市黃鱔產業鏈綜合產值超過50億。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