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汽車-土星汽車圖片
通用汽車公司為了應對價廉物美的日本汽車而設立的一個新部門,他們希望創建一個“不同類型的公司”,生產一種“不同類型”的汽車。
土星汽車項目部誕生了。
初心美好。通用決策層清楚,通用龐大的體系和臃腫的機構,會讓團隊帶有巨大的慣性,大概率會對新項目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去生產一個全新的汽車,理論上很成立。
結果呢?
在成立二十多年后,燒了150多億美元,仍舊虧損。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如何做?是關掉,還是繼續?
通用選擇繼續投資30億美元,并將其變為一個普通的事業部門。但這些改革并沒有給土星帶來轉機,而是繼續虧損,直至2010年關門大吉。
通用能承受27年連續失敗和200億美元的損失,這個極端的例子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邏輯?
這樣的現象在重大的政治軍事決策領域也廣泛存在。2006年,美國總統小布什表示,他堅決不會從伊拉克撤軍,在任務完成之前,絕不能讓2527名戰士白白犧牲。但五年之后,美軍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4500人。
特朗普最初反對阿富汗戰爭,但他后來決定繼續向阿富汗增派部隊。他為此辯護,“最重要的是爭取獲得光榮和持久的結果,不愧于已經做到的巨大的犧牲,特別是生命的犧牲。
無論是商業領域,還是在政治、軍事領域,都能找到經濟學家所稱的“沉沒成本謬誤”,損失越大,越不甘心,自己越有不能白白犧牲的信念,因此,就會用已經遭受的損失來證明未來加大投入的合理性。
顯而見的謬誤卻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慣性,以至于我們完全不會理性去思考:在考慮未來是否繼續投資時,不應考慮那些已經不能收回的損失,包括成本和生命。考慮未來的投資回報收益時,最應該做的是從未來預期收益的角度來看,今天的繼續投入是否合理。
基于未來思考,而不是基于過去損失,才是理性思考的根本。
不甘心失敗,愿意接受過去的失敗,繼續加碼投入,被稱之為承諾升級,是慣性思維的極端表現,是做出這些不可思議的戰略決策的心理動因。
對未來的樂觀,也是原因之一。我們相信繼續投入,就可能打一場翻身仗;只要繼續增加軍隊和武器的投入,就能獲得勝利。
通用汽車決策層在決定繼續投資土星汽車時,一定相信,新的計劃,新的投入,還有新的總裁,以及市場展現出來的新的機遇,最終都會把土星汽車帶向成功。
通用決策層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就是希望擺脫慣性的力量,最終他們依舊被慣性所掌控。
對過去沉沒成本的不能釋懷,加上對未來計劃的自信,兩者疊加,使得我們不能及時止損,而是繼續行走在注定失敗卻心存幻想的路上。
探究戰略決策失誤背后的深刻的心理學動因,有助于我們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多一份理性思考,而不是被慣性思維所掌控。學會跳出來,站在自己的對面,以第三方視角來審視自己即將做出的決策。
但一個人自己很難真正做到“理性人”的狀態。此時,就是需要第三方咨詢機構、策略機構提供相對客觀、中立和理性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這些機構存在的價值所在。
趙崇甫/品牌戰略專家,中國最懂定位理論和超級符號的實戰家之一,用定位思想和超級符號方法,賦能品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