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家車行需要多少資金(開一個車店要多少錢)
各位車友大家好,我是汽車解說員,持續輸出優質汽車選購內容。關注我,了解更多購車知識。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益,請點贊支持,粉絲可私信免費進行個性化咨詢
錯誤認知一:車那么貴,動輒十幾二十萬,SSSS店肯定最少賺上萬塊。
說個現狀吧,記得一個省會城市某大眾經銷商和我訴苦道:
一個月店里賣了150臺車,算上廠家給的補貼返點,賣車賠了小100萬,這還不算店里的人員,水電,房租費用。
平均一臺車賠6千左右。銷售總監各種控制成本,整體銷量達到廠家補貼紅線基礎上,煞費苦心地少賣賠錢多的車,多賣些少賠錢的車。
中國汽車品牌第一的大眾,尚且這樣,那些法系,美系,國產品牌營利性和議價能力更差,情況也更差。
銷量排名榜上看得見的沖量的車型,大多是賠錢賣的。
4s店賣車的策略和淘寶店鋪基本一樣:爆款產品賠錢沖量,帶來流量,靠小眾車(情懷車型)賺錢。
而往往,少數小眾賺錢車型那點點利潤,彌補不了爆款走量車型的虧損。
基于我個人走訪過的大部分省會和次省會城市情況來看,一個城市,一個主流汽車品牌(大眾,豐田,本田之類),大概率上會有5-10家ssss店。
這些店當中有集團經銷商(廣匯,中升,永達,利星行等等),也有個體小老板的經銷商。
資金上,集團經銷商更有實力,不差錢,扛得住價格,押個幾百臺庫存在后院也玩得起。
個體小老板4s店資金實力差,經常迫于資金周轉壓力,降價甩貨。
而消費者不管你是集團店,還是小老板店,車都一樣,誰的價格低買誰的。
導致不差錢的經銷商也被迫參與價格戰,因為價格戰里面“贏者全拿”(各種平臺車主價格app軟件使得價格極其透明),就算城市內所有經銷商都抱在一起守住價格,外地老板的廉價車也會大量融入,擊潰本地市場,畢竟物流成本不是很高。
所以,4s店資金狀況(不可控) + 價格透明 = 賣車基本沒利潤甚至是賠錢
那么賣車如果都賠錢,為什么也沒見主流汽車品牌大面積倒閉呢?做公益?
當然不是,4s店賣車只是4s里面的一個s (Sales),還有別的業務,比如賣你些裝飾精品,賣你點保險,修車,保養,賺你點貸款手續費,二手車業務等等。
有的年底廠家還會給4s店個大禮包,這些都是賺錢的手段。
備注:預防杠精,以上僅限于整體汽車市場情況,不要拿雷克薩斯,埃爾法,漢蘭達,奔馳s高配,保時捷等少數個例反駁。
其實能理解第一個錯誤認識,第二個就好理解了。
個人經歷來說,這么多年下來,大多數朋友們張嘴幫忙買車的,都是些暢銷車型,也意味著賣家高度競爭車型,人家店里按市場價要么虧錢賣的,要么算上精品保險貸款手續費等等能打個平。
廠家的人,如果不是廠家大領導,和ssss老板有直接利益關系那種,也不能說句話就多給剩5000優惠,沒那么大利潤。
而且一般來說能和店里說上話的廠家人員,不外乎區域經理、區域售后經理,銷售支持部門,市場部等幾個一線部門,能認識你想買車那家店的廠家人員,全國也沒幾個。
大部分幫你去說話的,都是隔人求幫忙,流程久效果差,有一個環差點交情,辦起來都費勁。
而且店里賣車確實不怎么賺錢,和人家說‘再給我朋友優惠點”,就像從人家口袋里拿錢一樣。
就算你恰巧認識其中的一個能說上話,交情鐵,打好了招呼,多給你送個腳墊,貼個膜,最多額外優惠千把塊錢,你還覺得朋友沒力度,買個十幾萬的車,就多優惠千把塊錢,心里也并沒有多領情。
然而你并沒有看到你的朋友事后,自己掏腰包請4S的朋友吃飯的場景。給你省一千,人家自己還出300。
說到這里,就來氣,經常有這樣情況:讓你幫忙問半天,找人也找了,招呼也打好了,車也給留了,連事后請4s店里人吃飯都約好了,最后來一句:“我想了想,和你弟妹/嫂子又商量了下,還是買xxx了”。
讓人恨得牙癢癢。再就是,自己想買車,連4s都不去,就讓朋友問底價,問好了行情,也給了額外的優惠,就去拿網上最低價對比(4s亂報用來引流的價格),心里琢磨著這家伙和4s串通好了,不知道要怎么賺我多少錢呢。
哎,一聲嘆息。
只期望大家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疑。車行不易,珍愛身邊賣車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