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違章人工客服電話(12580違章免費查詢)
“只要動動手指,
月入上萬輕輕松松。”
“低利息、無需擔保辦理貸款業務,
請速聯系。”
“你好,我是XX平臺的客服人員,
因操作失誤有一筆消費出現問題。”
“你有違規違息貸款需要清理,
否則會影響你的征信。”
騙! 騙! 騙!
都是詐騙!!!
重慶市反詐騙中心整理了幾類案件,
快來看看這份反詐防騙指南,
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據重慶市反詐騙中心梳理發現:近期,全市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案中,返利類、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貸款及類、虛假征信類詐騙較為高發。
PART1
返利類
返利類案件在全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占比32.76%,受害人中:女性占比52.74%,年齡分段主要是18-30歲。
典型案例
近日,家住永川區的覃某被微信好友拉入群聊,經過觀察,發現群里有“群友”一直在賺錢,覃某便覺得也能賺點小錢。通過掃描群消息的二維碼,下載了一款名為“諾研”的APP。打開后,“軟件客服”主動聯系覃某,稱點擊鏈接購買物品,只要按照流程購買,即可將購物金額全部返還。幾番操作后,客服以操作流程錯誤為由拒絕覃某的提現,并稱需再購買2倍到5倍價格的商品,才能提現,覃某照做。多日后,覃某發現仍無法提現,發覺上當,共計損失近24萬元,遂報警。
作案手法
第一步:引流入群,小額返利吸引受害人。詐騙分子通過各種渠道例如電話、社交軟件群聊、網站等發布廣告,以可以輕松賺錢的噱頭吸引受害人加入各種返利群。
第二步:群演助力,引導下載APP及“免費”購物或轉賬。通過多名詐騙分子在群里扮演“收益者”,獲取信任,引誘受害人下載APP。并通過在APP頁面制作的虛擬商品、假提現金額,引誘受害人免費“購物”或轉賬。
第三步:編造理由,拒絕提現。詐騙分子以“操作流程錯誤”等理由拒絕受害人提出的對本金、傭金的提現,甚至誘騙受害人繼續加大投入,一旦受害人發現被騙,便與受害人切斷聯系,從而完成詐騙。
警方提醒
1.不要輕信“免費購物,賺取傭金”的噱頭!天上不會掉餡餅!
2.切勿相信犯罪分子制造的假頁面,您在APP上看到的提現金額只是一串虛擬數字!
3.請不要下載未知APP!
4.切勿相信犯罪分子制造的假頁面,您在APP上看到的提現金額只是一串虛擬數字!
PART2
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
冒充電商物流類案件在全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占比14.63%,受害人中:女性占比69.11%,年齡分段主要是18-30歲。
典型案例
最近,向某接到一通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某音客服,因操作失誤把向某的年會員開通了,現需要向某配合進行處理,如不處理則每年要扣取8000元年費。向某聽聞后,便趕緊告知對方取消會員,對方則稱需通過將銀行卡里的錢轉入“安全賬戶”驗證,從而進行取消;隨后對方將電話轉接給了“銀行工作人員”。在該銀行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向某給對方指定銀行卡賬戶轉賬4筆,直至轉賬金額越來越大,向某終于發覺上當受騙,共計損失24萬余元,遂報警。
作案手法
第一步:詐騙分子通過電話、郵箱、社交軟件聯系受害人。
第二步:冒充平臺客服人員,以工作人員操作失誤、開通年卡、年費等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操作取消。
第三步:詐騙分子假裝“轉接電話”,同伙假冒銀行工作人員,將錢轉入“安全賬戶”“驗證資金”等為由,要求受害人進行轉賬,從而完成詐騙。
警方提醒
1.接到自稱客服電話請多加警惕,多向正規渠道進行核實!
2.不存在所謂“安全賬戶”,切勿按對方要求進行操作!
3.對于轉賬操作一定要謹慎,切勿輕信他人,如對方要求轉賬、借貸等操作,統統不要理會!
PART3
貸款、類
貸款、類案件在全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占比10.95%,受害人中:男性占比71.97%,年齡分段主要是31-40歲。
典型案例
最近,李某收到這樣一條短信:“www.**.com”點擊鏈接,領取三十萬貸款額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某點擊鏈接安裝了名為“某程JR”的APP。打開后,頁面顯示有李某有三十萬額度,李某便輸入了姓名、銀行卡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但當李某想提現時,被系統多次以“銀行卡號輸入錯誤”“需解凍賬戶”等理由拒絕,并要求李某向指定銀行卡轉賬解凍賬戶,李某照做,但發現仍不能提現,幡然醒悟,轉賬5次,共計損失90萬余元。
作案手法
第一步:發布貸款廣告,吸引受害人下載詐騙APP。詐騙分子通過短信、電話、網絡社交平臺等方式發布貸款廣告信息與受害人取得聯系。
第二步:設下陷阱,引誘轉賬。詐騙分子會以提現需要繳納手續費、解凍費等理由,誘使被害人轉賬,直至發現被騙。
警方提醒
1.免審批、無抵押、低利息、放款快都是誘餌,好處費、保證金、中介費才是目的!
2.如需貸款或,請到正規銀行網點進行咨詢!
3.牢記“三不一多”原則,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泄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PART4
虛假征信類
虛假征信類案件在全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占比6.24%,受害人中:女性占比52.11%,年齡分段主要是31-40歲。
典型案例
最近,鄭某在九龍坡區的家中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自稱是“某東金融中心工作人員”,說鄭某有一筆違規違息貸款需要清理,否則會對其征信產生不好的影響,要求其配合操作。在對方的引導下,鄭某打開了會議APP“某釘”,加入會議后,在會議室“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開啟了“屏幕共享”功能。在對方的引導下,鄭某向多家機構申請了貸款,并將貸款款項和存款全部轉給對方,直到收到某貸款機構的催款電話,才發覺自己上當受騙,遂報警,共計損失31萬余元。
作案手法
第一步:詐騙分子通過電話、郵箱、社交軟件聯系受害人。
第二步:以會影響其征信、金融利率過高、存在違規操作、需關閉違規通道等為由,要求受害人配合操作。
第三步:利用會議APP,實現“屏幕共享”竊取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重要個人信息,再由詐騙分子假扮“專業工作人員”讓受害人轉賬。
警方提醒
1.接到自稱平臺客服電話請多加警惕,多向正規渠道進行核實!
2.談及征信勿慌張,切勿按對方要求進行操作!
3.個人征信由中國統一管理,任何人無權刪除或修改,話術千萬變,不轉不信應萬變!
重慶市反詐騙中心提醒你
詐騙都知道,還是有人會中套
虛假貸款低利率,餡餅不會天上掉
個人信息要保密,陌生客服不要信
未知鏈接不點擊,轉賬匯款多留意
任你騙子耍花招,捂住錢包不外掏
不聽不信不轉賬,筑牢反詐防火墻
如遇可疑情形,
可撥打96110進行咨詢;
如不慎被騙,
請立即撥打11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