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養的是哪的方言_b都是什么方言
“嗨誓”
黃長青/原創
筠連縣玉壺井
家住川南宜賓高縣的一個小鎮——羅場。這里是革命老人、當代劇作家陽翰笙、紅巖英烈何雪松的故鄉。羅場小鎮毗鄰筠連縣縣城,也臨近云南省的鹽津縣,本地盛產茶葉、蠶桑、粉絲等農產品,曾經是川滇交界地區久負盛名的商貿流通中心和集散地。多年前因為工作單位的原因,結識了不少的筠連生意人,了解他們的一些生活個性和特色方言,于是我寫下川南人口中的“嗨誓”以饗讀者諸君。
川南筠連人以前有一些非常特別的方言詞匯,其中口口相傳的丟“嗨誓”一說,就是他們風趣幽默的地方特色方言和生活處事方式之一。其實丟“嗨誓”并非我們猜想的是指人們情感方面的山盟海誓,信誓旦旦與忠誠;也不是恣情縱樂的“自嗨”而沒有節制;而是他們經商和交易中遇到問題與經濟糾紛之時,難分難解之下也無可奈何地處理糾紛的方式。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許多人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有不少的人饑腸轆轆,朝不保夕,生活艱辛。所以求生就是一種本能,做點小生意,販賣一些農產品貼補家用,成為不少人到羅場小鎮的逢場天趕場(趕集)最熱鬧、最繁華的生活場景。于是,工商所的一樓成為了人們的糧食交易市場,而周邊的街道、馬路就成為人們農產品交易和化纖布料等熱鬧非凡交易的場所,可謂這是當年高縣、筠連縣、鹽津縣周邊場鎮最負盛名的產品流通交易市場之一,至今還依然保留著1、3、5逢場天趕場的傳統舊習。
趕場天,商品的交流和生意人之間的交往一定涉及現金交易和買賣。就是在這樣的生意交往中,難免會因為支付問題出現糾紛。在那比較困難的年代,人們在支付現金中難免出現賣家已經交貨,買家沒有付錢的情形,或者是買方已經支付貨款,卻需要賣家進行找補而出現糾紛的問題,在這這些糾紛中有的是雙方的記憶差錯導致糾紛,有的卻是那些朝不保夕的窮苦人家的“故意”所為與伎倆,總是因為這樣幾角、一兩塊錢,更多就是10來塊錢方面的問題,讓人糾結、抓狂。
換到而今,許多的年輕人對這樣經濟糾紛可能難以理喻,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那些年代,拿工資吃飯的人每月才30、40元錢就可以養活一家人,你如果遇到這樣的財產損失,你豈能心甘情愿受損失?不明不白遭冤枉?所以并非蠅頭小利之爭,有時因為人們無可奈何的較真,醞釀成為人們爭名奪利的沒完沒了,甚至是出言不遜與拳腳相向。
于是當交易方面的糾紛發生后,派出所也不管,只得找工商所來調解。其實工商所參與調解的人也很為難,只得在兩邊和稀泥,當和事佬。但當面鑼對面鼓的交易,又沒有第三者在場,甚至第三者就可能是狡詐人的同伙的時候,這樣的調解自然無功而返的,左右為難,甚至也蒼白無力的難以判斷。
在那些困難年代,任何一方蒙受損失都可能斤斤計較。所以有的時候,這樣糾紛常常剪不斷,理更亂,常常調解無功只能由他們雙方自行了斷。于是行走江湖,愿意舍財免災的一些爽快的筠連人就喜歡或者只得選擇“私了”,通過所謂的你丟個“嗨誓”,賭過咒,發個毒誓,我就當自己舍財人安樂了,不再與對方計較得失,心里的糾結解脫了,自然放下糾紛和糾纏,大家也就心理平衡,調解工作也算完成了。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一些時候需要我們懂得“舍得”二字的真諦,懂得怎樣的取舍能夠平復每個人的心情。在商言商,公平交易,買賣自由、誠實守信是每個人的誠實根本,更是做人應該信守的人生準則。所謂的丟個“嗨誓”這樣對天發誓,詛咒自己或者對方作惡的行為引起的詛咒發誓有沒有所謂的“因果報應”我們不得而知。丟個“嗨誓”這樣的做法是否科學,是否真的能夠懲罰作惡多端的人,換來良心的發現或者制止邪惡,我們不方便在這里進一步探討??傊谀切┠甏鷽]有監控設備監視交易過程的時候,人們采取這樣丟“嗨誓”的詛咒發誓,尋求心理安慰也是無奈之舉,所以這樣處理和調解糾紛方式最樸素、最管用、最快捷和行之有效。
回首這段往事,以及聯想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我想人們畢竟有舉頭三尺尚有神明在的顧慮!甚至是人們對冥冥之中對神靈的崇拜、敬畏和樸素感情方能夠產生這樣“神威”。這樣舍財人安樂的心理解脫,甚至是自得其所的心理平衡之道,是老百姓人際關系相處中言不由衷的自慰,更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色方言口頭禪和特殊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