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是祛濕熱還是寒濕;我喝了一個月紅豆薏米水瘦了
中醫門診實錄
“醫生,你來幫我看一下這些藥?!辈∪艘黄ü勺戮烷_始指點江山了,“我要開黃芪、白術、甘草、雞頭米?!?/p>
“哦?你要開這四個藥?要請問一下,黃芪你要生黃芪還是炙黃芪?白術你要生白術還是炒白術?甘要生甘草還是炙甘草?最后請問一下雞頭米你知道是什么東西嗎?”我問。
“開個藥還這么麻煩?你隨便開點就是了,這個方子是人家給我的,我也不知道雞頭米是什么東西,你是醫生你總歸知道的。”病人很不耐煩。
“你連開出來的藥是什么作用都不知道,你也要開?”我問道。
“……”病人白了我一眼,“你一個大醫生,連這個祛濕的方子都不知道?”
這類情況門診上非常多見,病人連自己要開什么藥都搞不清,但是開藥的氣勢卻很足。大部分來開藥的不是祛濕就是降血脂,還有些五花八門的就不提了,毀人三觀!
我只是想說一句,你至少得知道你開的藥到底是干嗎的吧,不然對身體有害,這不是害人害己嗎?
中藥的炮制和別名
生黃芪和炙黃芪,生白術和炒白術,生甘草和炙甘草功效都是不同的,治療不同的疾病所選炮制品也不同。所以如果病人真的拿個藥方來開藥,至少得搞清楚每一味藥的具體炮制品是什么。比如生黃芪益氣固表,托毒排膿的效果比較好,炙黃芪補中益氣的療效佳,但炙黃芪有服用后容易腹脹的缺點,生炙黃芪都有加重內熱的副作用,因此病人如果陰虛,單獨服用黃芪是不合適的。所以如果網上、電視給到的方子只是“黃芪”,那至少是不夠嚴謹的。
別名是中藥的另一個特點,很多藥材都有許多別稱,有些別稱當今社會已經不再沿用,但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一些別名(當時一物多名的現象很多)老一輩的醫家還是經常會用。這位病人所說的“雞頭米”其實就是中藥“芡實”,因為芡實的花外形與雞頭很像,所以南方人將它俗稱為“雞頭”,因此所結果實自然被稱為“雞頭米”了。
芡實與祛濕
芡實用來祛濕老百姓都很認可,很多文章也是這樣寫的,甚至有些文章言辭鑿鑿芡實就是祛濕的第一佳品,真的是這樣嗎?
芡實祛濕偏于下焦,何為下焦就是如果濕氣太重引起的遺精,遺尿,或者婦女的白帶增多,這一類情況用芡實比較適合。如果濕邪在上焦比如咳嗽濕痰頻多,或者胸悶不舒,這一類情況用芡實是效果不佳的。因為芡實的歸經為脾、腎,并不入心、肺,而上期我講到的薏苡仁除了入脾、胃經,并且入肺經,因此薏苡仁除了祛濕還可以治療肺部疾患。所以薏苡仁可以治療肺部疾病,而芡實不行。
并且芡實因為收澀作用較強,所以有些情況下反而不能隨便使用。比如男性前列腺增生造成的排尿困難,長期便秘的人,就非常不適合長期食用芡實,因為芡實會加重這一類病人的癥狀。
還有一點,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良的人長期食用芡實是會對脾胃功能造成損害的,因為芡實并不容易消化,這點大家是很容易忽視的。
朱氏內科傳人又來總結啦!
大家千萬不要隨便拿到一個藥方就跑到醫院里來要求醫生開方,自以為拿到了靈丹妙藥,其實最終坑害的是自己。
電視節目也好,抖音、微博也罷,這些文章視頻都不是為你一個人量身定做的,有些甚至只是為了賺取閱讀量胡拼亂湊的東西,大家沒有專業知識很難分辨真假。
雖然有民間偏方氣死名醫的說法,但民間的“假方”遠遠地多于“真方”,雖然我也認可偏方可治病,但就我20年的從醫經驗來看,大部分病人拿得所謂“秘方”,都是藥不對癥的,所以今日將此情況寫成小文,供大家參考。
芡實雖好但也需用對地方,就如人參雖好也不能天天當飯吃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