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銷量排行榜2023,空調銷量排行榜2023前十名有哪些
本文內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2023年7月,格力電器控告奧克斯空調等七被告侵害其商業秘密,并要求賠償9900萬元。然而,這場商戰的起因追溯至2013年,當時董明珠對奧克斯挖人行為展開了猛烈抨擊,演變成一場官司的戰斗。
空調市場,競爭如火如荼,巨頭間的紛爭升級不斷。格力、奧克斯兩大巨頭的對決成為焦點。然而,了解了這場較量的背后,我們會發現空調行業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今年上半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和零售量都呈現出令人矚目的增長。零售額達到1290億元,零售量達到3690萬臺,同比分別增長了18.5%和17.6%。與冰箱、冰柜、洗衣機等家電品類相比,表現異常突出。線上銷售也是一片紅火,零售額達到650億元,零售量2093萬臺,同比分別增長了33.4%和30.7%。
空調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排在中國空調線上市場零售量前十名的品牌中,米家以6.7%的份額位列第六,TCL以4.9%的份額位列第七,海信以3.2%的份額位列第八,科龍以1.8%的份額位列第九,而新飛以0.9%的份額位列第十。米家空調自2018年進入市場,經過持續創新,已經發展成擁有多種產品的品牌,其空調銷量也實現了持續增長,去年更是突破了300萬套。今年2月,米家推出了3匹空調鎏金版,引領了市場的潮流,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出色的性能,在市場上表現出色,零售額份額同比提升了1.1個百分點。
華凌以7.0%的零售量份額排名第五,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華凌是美的集團旗下的年輕品牌,專注于互聯網市場。為吸引年輕消費者,他們還推出了二次元形象代言人“凌魂少女”涼然和暖沁,分別代表著涼爽和溫暖。不過,他們的產品沒有實體遙控器,而是通過手機智能控制,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爭議。
奧克斯以7.2%的零售量份額排名第四,同比提升了0.5個百分點。2018年,奧克斯憑借著互聯網電商平臺和低價策略,一度占據了線上空調市場份額的30%以上,將美的、格力、海爾等競爭對手甩在身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奧克斯的研發創新不足,再加上與格力的官司,導致他們在線上失去了約20%的市場份額。
海爾以11.9%的零售量份額排名第三。自2015年發明全球首臺自清潔空調以來,海爾的自清潔科技不斷發展,已經實現了5次迭代。在2023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海爾推出了8項新技術,包括洗空氣、除菌自清潔、可變分流、涼芯橋等,針對個性化需求提供了解決方案。
格力排名第二,零售量份額為23%。空調業務一直是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去年收入達到了1348.59億元,同比增長了2.39%,增速略低于前一年的13.96%。然而,格力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除了與奧克斯的官司,還有與飛利浦的摩擦。去年,河北總經銷商徐自發投向了飛利浦空調,引發軒然大波,飛利浦空調正不斷搶占原本屬于格力的市場份額。
盡管美的的零售量份額同比減少了1.9個百分點,但依然以27.2%的份額領跑整個行業,從零售額來看也是排名第一。公司一直致力于綠色和低碳領域的研發,聚焦低GWP環保冷媒技術,去年首次應用了R290制冷劑的新能效1級空調也正式上線。
總的來看,國內空調市場呈現出強者愈強的趨勢。然而,對于市場領頭羊來說,他們必須直面產品同質化問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創新功能和性能,才能在競爭激
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場空調市場的競爭實際上是一場技術與創新的較量。誰能夠在產品性能、功能多樣性以及環保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穩坐龍頭位置。
然而,這場競爭不僅僅局限在產品領域,還延伸到了市場戰略和品牌形象方面。各大品牌都在積極布局互聯網市場,尋求更年輕、更數字化的消費者。米家通過凌魂少女等二次元形象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而華凌則采用手機智能控制的方式,讓消費者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這些品牌都在努力與時俱進,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另外,環保成為了市場上的一大趨勢。海爾不斷推陳出新的自清潔科技和綠色化產品,美的則積極布局低GWP環保冷媒領域。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市場的走向,迫使廠商們不斷改進技術,推出更環保的產品。
格力與奧克斯之間的商業糾紛也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惡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不僅傷害了企業自身,也傷害了整個行業的聲譽。雙方的官司不僅耗費了大量資源,也分散了注意力,使得其他競爭對手有機可乘。這一事件提醒著行業內的企業,競爭應當是健康的、合法的,不應該以不正當手段來獲取市場份額。
回顧整個空調市場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品牌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戰略和品牌塑造來爭奪消費者的青睞。同時,環保意識的崛起也將推動行業朝著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總之,空調市場雖然競爭激烈,但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促使企業不斷進步。希望未來,各大品牌能夠在競爭中不忘初心,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前進。這樣,不僅企業可以獲得長久的成功,也能夠為社會和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