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警報響起時應該怎么做、空襲警報我們應該怎么辦
有人建議我,應該寫點實用的硬知識,并點名說,有必要好講講,一旦突然被卷入戰火之中,咱們普通人,應該怎么做。
實際上,現代中國如果真卷入了戰爭,可預見的基本都應該是在大陸之外,一旦戰火蔓延到我們的內陸(上次還是70多年前朝鮮戰爭初期,聯合國軍炸丹東),那雙方的或許早就招呼上了,這方面可參考“末日求生”類的影視劇或者游戲。
當然,即便大概率你遇不到,但很多常識,咱們還是非常有必要認真掌握的。
歷史上的大部分戰爭,通常都是“先上車再補票”,這就是咱們常聽到的這個詞——不宣而戰。
這種情形下,老百姓們雖然早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戰爭將會在具體什么時候爆發,炮火將在何時襲來,心里還是很沒譜的。
那么,這就有必要從兩個方面講講了——防空警報的識別和緊急避難常識。
防空警報,大家一年都會聽過好幾次,比如默哀、七七事變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等等。然而,可能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并明確分辨其中的含義。
防空警報,通常會響三輪,每輪都代表著專門的含義和指令。
1.預先警報。
鳴36秒,中間停24秒,反復3遍為一個周期,時間3分鐘。市民應立即實行緊急疏散,盡量在10分鐘內進入人防工事(比如地鐵、以及各種掩體)。
前蘇聯地區的廠礦企業,都普遍建有這種異常堅固的地下掩體,比如馬里烏波爾的亞速鋼鐵廠,咱們這也一樣
此時,你的手機也會同步收到國家的報警避難信息。
目前,咱們和平時期的各種鳴起防空警報的紀念活動,幾乎都是走的“預先警報”模式。
2.空襲警報。
頻率非常急促和緊張。鳴6秒,停6秒,反復15遍為一個周期,時長3分鐘。
聽到這輪空襲警報時,所有人都應該已經進入了人防工事避難。這時候,如果你來不及找到人防工事躲避的話,就必須趕緊利用就近的隱蔽物進行防護。比如,土堆、矮墻、花壇、水溝、深坑、橋洞等等等。
3.解除警報,一聲長鳴3分鐘,頻率較為舒緩,告訴市民可以解除防護,走出掩體了。
與此同時,相關人員則會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消防等工作。
不過,正如前面說得那樣,空襲是非常突然的,很多時候,你可能正好在高層室內、行駛的交通工具上,已經來不及跑去最近的人防工事了。
此時,你也別慌,咱們再分情況說說如何避難。
1.如果你在室內,首先要冷靜。立即關閉煤氣、熄滅爐火、切斷電源,同時判斷身邊合適的隱蔽位置。
最佳策略是找到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靠緊檣根與地板臥倒或蹲坐,用雙臂支撐上半身,胸腹部不要直接貼著地面。這樣有助于盡可能地避免強烈的沖擊波對內臟造成傷害。
同時,臥倒的你要保持嘴巴微張,以避免沖擊波產生的壓差造成肺部急速擴張而受傷。
這個小朋友的姿勢就很標準
倘若你身邊沒有這樣的房間,也要趕緊找到附近的地下室、沒有窗戶的走廊或鋼筋混凝土樓梯下等跨度比較小且堅固的建筑物來進行隱蔽。
隱蔽時要保持安靜少活動,千萬不可驚恐的嗷嗷叫,這樣會明顯加速封閉空間內的內氧氣消耗。
切記,你再好奇再膽子大,也千萬要遠離窗戶,以免被震碎的玻璃劃傷或被彈片擊傷。
更要注意的是,一旦進入空襲警報階段(第二輪鳴叫),如果身處室內的話,你就不要再嘗試往外跑了。現代建筑物都嵌有大量玻璃,一旦在爆炸中被震碎,對人的傷害同樣是相當致命的。
2.如果你此時恰好就在大街上,又應該如何避難呢?
還是那句老話,先冷靜,然后緊急判斷周邊環境,遠離高壓電線、易燃易爆等危險品。如果來得及,盡量往地下室、地鐵、車站這些地帶轉移。
來不及的話,就像前面說的那樣,趕緊找周邊的土堆、矮墻、花壇、水溝、深坑、橋洞做掩體,然后臥倒,姿勢同上所述——臥倒時面部向下,掩住耳,張開口,閉上眼,胸和腹部不要緊貼地面,以防震傷內臟及頭部器官。
如果空襲將至時,你正在開車,那要注意了,請盡量避免把車開上有高架橋的道路。
因為當你走上這種道路時,哪怕你連車帶人都沒有受傷害,但也會很容易遇到煩——只要其中任何一截道路被炸癱瘓,都將會使你被困在高架道路上無法駛離,即便你主動棄車也難以攀爬回地面。
你要做的是,趕緊將車輛駛到馬路支線停放——以免影響消防、救護及緊急車輛的行駛。然后,按照2(在大街上遇到空襲)的相關條款做好隱蔽、擺好姿勢。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了,一旦有了戰爭風險,我就帶著生活物資往鄉下跑,越偏遠的地方,就應該越是最佳的避難地吧?
這樣的想法,顯然是跟時代脫節了。
現代戰爭中,你認為的所謂的“荒涼之地”,可能也未必就那么安全靠譜。
如今的信息化作戰模式,講究的是精確打擊“高價值目標”而非無差別轟炸,打仗同樣要計算性價比。
有時候,你眼中的“鄉下”其實可能就屬于敵人眼中的“高價值目標”。
比如有些“不毛之地”,可能就設有指揮所、分布著岸防部隊、雷達站和防空基地,或者離碼頭、大油田和沿海儲油設施非常近——這些都屬于最典型的“高價值目標”,是敵方導彈優先照顧的對象。
反倒是那些看似繁華的商業區和居民區,如果沒有軍事指揮所(指揮所位置通常都非常隱蔽,在城市中心的可能性極低)或者領導人日常居住辦公的場所的話,一般并不屬于“高價值”打擊目標。
2022年2月28日上午,被俄軍包圍的烏克蘭基輔,大多數超市還在正常營業
而且,城市內還有眾多醫院、居民區、學校、國際媒體駐扎的酒店,無論是考慮到打擊的性價比還是出于國際輿論壓力,上述區域都不屬于重點打擊對象,相對安全;
再者,政府的戰時配給,以及國際組織的人道主義救援,也總是更傾向于城市地區。
大體上看,戰爭爆發后,人多又繁華的地方,不見得就危險;看似荒涼的窮鄉僻壤,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關鍵部門。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比如,烏軍正是利用這樣的一直心理,曾把軍火藏在了一個大商場的連廊下面,結果這個基輔的Retroville購物中心就悲劇了——俄軍從烏克蘭市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視頻里判斷出,Retroville里面藏著一堆多管火箭系統。
2022年3月遇襲的Retroville購物中心,襲擊發生在晚上,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簡單說就是,現代戰爭中,指揮環、作戰數據鏈和通訊、電力和各類基礎設施,才屬于最容易受到打擊的“高價值目標”,而非你我這樣的普通小老百姓。
俄烏開戰之初,基輔實施宵禁,地鐵站作為防空洞向市民開放
最后要提及的還有一點,如果不是國家征召,你千萬不要自行私自拿槍活動。
你一個普通老百姓,日常沒有受到過什么軍事訓練,不懂戰術戰法、組織配合,去對峙正規部隊,這不僅是自己找死,更是在給組織上添麻煩。
而且,戰場上歷來有規矩——沒武器的是平民,但凡拿了槍,就會被判定為需要消滅的“敵人”。
總之,一旦爆發全面戰爭,只要國家行政機構沒有崩潰還在正常運轉,政府都會有組織地進行疏散和撤離。這時候,要務必遵從國家機關的指揮和引導進行避難,千萬不可自作聰明。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作為中國公民,你能切身經歷到本土作戰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低的。
當任何一個擁核國家都難以有十足把握,來確保自己能夠絕對控制戰爭走向的時候,我們看到,現代戰爭,已經不再是大國之間互相宣戰的,你死我活的戰爭,而多為一種有針對性的,專門“解決問題”的戰爭。
對于己方爭奪的目標,除了軍事上的反制,還會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法律上、輿論上等等....軍事行動,僅屬于其中的一環。
這就是《孫子兵法》里講的那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