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古城的歷史故事_昭化古城的歷史故事簡介
來源/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濃縮了中國地方政權連續(xù)的建置史是中國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縣”之美譽
昭化古城的文化記憶或記錄于墻,或鐫刻于碑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在昭化古城存在的每一隅古跡都在靜靜講述著那些歷史歲月
昭化古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作為古城文明的活化石今日,我們一同去探索守護昭化古城千年的古老城門
昭化古城城門
在昭化古城現存有三道古城門,它們分別是“東門瞻鳳”、“西門臨清”、“北門拱極”,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座消失的“南門臨江”,因嘉陵江水患侵襲,加之人為取石,如今已被撤毀。這四道城門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時城內迎親皆從東門入,取紫氣東來之意;官員出入城都必走東、西兩門,象征如日中天、順應天意;嫁女出城須走南門,寄寓富貴、祥和之意;出殯發(fā)喪必走北門。
三大城門
01瞻鳳門
瞻鳳門是昭化的東門,名字源于一個傳說,嘉陵江對岸的刀環(huán)山北端山嶺叫“鳳嶺”。過去鳳嶺山上古樹參天,茂密蔥籠,傳說在山巔的密林之中,棲息著一對“鳳凰”,人們站在東門城樓之上,每天都可以看見它們成雙成對,早出晚歸,雙棲雙飛。所以這道城門就取名叫“瞻鳳”了。
瞻鳳門,城門洞高4.2米,寬3.25米,深11.2米,整個建筑大氣、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構架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體現了昭化“三國重鎮(zhèn)、以城為關”的軍事防御功能。
02臨清門
臨清門,是昭化古城的西城門。臨清門的“臨清”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面臨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職的官員一定要兩袖清風,清政廉潔,因為在古時候官員卸任升遷都必走這道門。
臨清門,同時也是“葭萌關”的關口。昭化古城是連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關隘,在昭化建城之前,連通成都和長安的道路就形成了。在昭化這座城池建成以前,這里曾設有一個關隘,叫“葭萌關”。城池建成以后,“葭萌關”依然存在,它就設在“臨清門”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變,所以臨清門即是古城的西門,同時也是“葭萌關”的關口。經專家考證,以“城”為“關”的關隘,全國僅此一處,其他的地方的“城”和“關”都是分設的。
說是西門,其實是在古城西南角。新近修復的臨清門城樓的建筑風格與瞻鳳門城樓的建筑風格、體量均為一致。漢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劉璋派萬人圍攻葭萌城,蜀先主劉備之中郎將霍峻率八百將士固守一年,乘敵人疲憊、松懈之機,挑選精兵組成“敢死隊”出臨清門突襲,斬殺敵主將向存首級,為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體現了昭化古城“以城為關”、“固若金湯”的重要軍事地位。
03拱極門
拱極門為昭化古城北門,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該門高約3米,寬約3米,深度約6米?!肮皹O”是取天上眾星拱衛(wèi)北辰之意,寓意有德的國君在位,能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拱極門完建于明代,歷經千年時光,現已有些滄桑殘損之樣,但這也是對于歷史的尊重,就讓它作為歷史的實物見證,從那些斑駁的印記里,穿越千年時光,觀覽歷史。
昭化古城的城門矗立在時光中,無聲的守候有空就去走走吧觸摸昭化城門感受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