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政院電話號碼,臺灣行政院是什么機構
撰寫臺灣游記頗為費時費力,耗費精力之處不在于文字,臺灣與大陸同書同文,表述起來沒有障礙,而是有太多的官方忌諱,比如文中不得出現對方的政府名稱、官職、旗幟、圖案、標志、歌曲等等,而我又非受過專門訓練的官方“新聞工作者”,并不了解那些特殊的表述方式,審稿時便屢屢不能通過,修改又不得要領,稿件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才獲發表。
臺北在歷史上確曾有一座城池,建于光緒十年(1884年),是中國最后一座按照傳統風水堪輿理論建造的中式城池。
清治晚期隨著淡水開港對外通商,臺灣北部人口大量增加,清朝將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漸北移,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詔準福建巡撫沈葆楨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折。臺灣全境被重新劃分為臺灣府(臺南)和臺北府(臺北),兩府以大甲溪為界。
早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爆發了“牡丹社事件”,臺灣東南部的排灣族牡丹社原住民襲擊了上岸躲避臺風的一艘日本客船的乘客,其中54人遭斬首殺害,日本政府在清政府默認的情況下派兵進入屏東掃蕩原住民部落,日軍的登陸使清廷意識到在臺北筑城增強防守的重要性。
“臺北府城”于光緒八年(1882年)正月開工興建,福建巡撫岑毓英、臺北知府陳星聚規劃的城池建于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稻田農地上。最初的規劃為以子午線為縱軸,城內為南北、東西向垂直之棋盤格局,城墻周長1506丈,為福建省最小的一座府城,名列第十二位,“臺北”這座城市由此得名。
當?年五月岑毓英調任云貴總督,接任造城的臺灣兵備道劉璈篤信“巒頭派”風水理論,認為此城“后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兇”,于是改變造城方向向東旋轉13度,導致筑城工程一再延宕,至“中法戰爭”開戰時仍未完成。1884年7月臺灣巡撫劉銘傳抵臺組織抵抗時,為應對法軍攻擊臺北才于年底趕工完成。
不過,完工的臺北府城在“中法戰爭”和十年后臺灣人抵抗臺灣被割讓日本的“乙未戰爭”中均未派上用場,法軍登陸后未到臺北即退兵回到基隆,日軍則兵不血刃就占領了臺北城。日本接管臺灣后,以市政重新規劃為由,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決定將城墻全部拆除,如今僅余下了幾座城門。
日本人拆除城墻修建了市區四條主干道,并借鑒歐洲特別是德國、法國的城市規劃經驗重新規劃臺北城內外街道,興建上下水道、街道照明等現代化公共設施。新的規劃使整座城市繼續向東擴展,但原有的臺北府城內部格局變化不大,仍是以政府辦公機構為主的中央政務區。
日本人在北門外興建了臺北火車站和鐵路管理機構——殖民政府的“臺灣鐵道部”。此辦公樓建于1918年,為歐洲文藝復興風格,建筑采用磚混結構。
日本剛剛經歷了“明治維新”洗禮,西風東漸一切都向西方學習,所以日治時期臺灣的許多建筑都采用歐洲風格設計,如今這些建筑已經列為臺灣保護古跡。
日本殖民政府規劃的臺北中央辦公區,主干道“凱達格蘭大道”十分寬闊,東起“景福門”西至“臺灣總督府”,只有大約550米。民國政府接管臺灣后,這個格局一直未變,如今“臺灣外事部門”的政府辦公樓就位于這條大道的東端南側。
外事部門正對著的是日治時期修建的“臺灣總督官邸”,這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法式建筑。1899年由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興建,耗費21萬7千元日幣,款項全額由國庫撥付,曾引發日本國內各界強烈批評。這座樓宇戰后被改做“臺北賓館”用來接待來訪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952年,臺灣外交負責人葉公超與日本政府代表河田烈在此簽訂了臺、日之間的《中日和約》。
沿著凱達格蘭大道繼續向西行走,兩側是大幅綠地公園,北面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有“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一座和平鐘用作紀念蔣介石統治時期政府武力鎮壓臺灣民眾抗議的歷史事件。南側是“介壽公園”,內有“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紀念、追思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并撫慰家屬心靈。
凱達格蘭大道的終點就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政府辦公大樓,此樓原為1919年日本殖民政府建成的“臺灣總督府”,工程耗資達281萬日圓,曾是全臺灣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日本最高的紅磚建筑。這座四周環繞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筑,坐西朝東正面寬約140米、側面寬約85米,中央塔高60米,總占地為2,100坪。
二戰臨近結束前,“臺灣總督府”在美軍和國軍聯合空襲中正面被擊中損毀,1948年底經修復后,更名為“介壽館”。1950年3月1日總裁蔣介石自行正式“復行視事”,恢復“總統”職權后進駐這座大樓辦公直至在任上去世,這棟建筑至今一直是臺灣的最高權力中心。
“臺灣總督府”南側是日本殖民政府修建的司法部、法院建筑群,北側的是“國家發展委員會”辦公大樓。這個機構有“小行政院”之稱,地位堪比大陸的“國家發改委”。
“國家發展委員會”辦公大樓西側緊鄰的是“臺灣銀行”總行大樓,這也是一座日治時期修建的歐式建筑。
從央行大樓至“西門”的街區是繁華的金融區,集中了許多金融銀行機構和百貨商場等。
“臺北府城”東面的景福門外就是“自由廣場”和“中正紀念堂”,這里是政府舉辦大型慶祝活動的場所,“臺灣地區領導人”在接見外國領導人來訪時,常會在這里舉行閱兵式和歡迎儀式。有關“中正紀念堂”的情況,請見:
“自由廣場”占地很廣,除了東面的“中正紀念堂”還有兩座宏大的中式建筑,稱為“國家兩廳院”。
廣場西端南側的是“國家戲劇院”,為臺灣重要的戲劇、舞蹈表演場地。
北側的是“國家音樂廳”,為臺灣重要的音樂表演場地,為世界百大音樂廳之一。
這兩座建筑的設計者都是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有關圓山大飯店另見:
廣場上這兩座戲劇院、音樂廳是左右對稱的,看上去幾乎完全一樣。設計方式很像我在意大利羅馬上見到的“Chiesa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和“Chiesa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雙子教堂。(請見)
自由廣場上經常會有露天的文藝演出,我遇到的是一出客家戲,觀眾席地而坐,演員們全部盛裝演出,表演時一絲不茍。
清末修建的“臺北府城”從1884年底完工到1904年完全拆除,前后只留存了20年,這座城池為臺北這座都市的未來發展奠定了最初的格局,接下去我將游覽臺北的CBD商業街。未完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