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敦煌藝術館講解—蘭州敦煌博物館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萬及敏
2023年8月4日,一場展現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的展覽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這場名為《從敦煌出發——吳健攝影藝術展》的展覽中,吳健用精美絕倫的攝影作品,為京津冀觀眾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呈現出“一帶一路”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所帶來的良好開局和豐碩成果。
古代絲綢之路綿亙萬里,沿線留存的各類遺址、石窟等星羅棋布,見證著絲路文明的繁榮興盛。敦煌莫高窟既是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至今保存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彩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
沿時光之河溯流而上。1981年,吳健來到敦煌研究院從事石窟講解工作。當時,敦煌研究院正在探索用攝影技術記錄石窟信息的文化傳承、傳播方式,院里派他跟隨當時全院唯一的攝影師李貞伯學習攝影。李貞伯曾執教中央美院,與徐悲鴻亦師亦友,工筆國畫造詣深厚。在李貞伯的啟蒙和帶領下,吳健走上了藝術攝影的道路。
“在日復一日的拍攝中,我越發感受到壁畫、雕塑的原型都是活生生的人,攝影不僅僅是刻板的記錄,更是用光和影去表達的藝術。”吳健表示,真正的攝影需要藝術、學術、技術傳承的融合。過去42年時間里,作為敦煌研究院攝影師,吳健用相機和光影這種獨特的視覺造型藝術形式向公眾呈現和傳遞絲路文化遺產雄渾厚重的歷史風貌。
通過自身的努力,吳健還先后考入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進行深造和系統學習。
從古都長安大雁塔下到龍門云岡,到西域帕米爾高原,再到玄奘之路、莫賀延磧、冰山雪峰……吳健鍥而不舍地探索,用鏡頭尋找美、發現美、塑造美,形成了科學與藝術、歷史與人文精妙融合而獨具特色的文物攝影風格。其攝影作品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精確完備的文物圖譜,也為絲綢之路璀璨文物的傳播發揚貢獻了一份極其珍貴的視覺樣本。
為更好地弘揚傳承敦煌藝術與絲路文化,讓京津冀觀眾近距離感受領略絲綢之路文化之美,敦煌研究院從敦煌出發,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美術館、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展覽,帶來50幅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攝影作品。這些作品聚焦于絲綢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遺產,滲透著吳健對文化遺產價值與內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其中部分作品獲得過2015年第15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大獎、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展覽打破了時間線的概念,以主題篇章貫穿敘事。第一篇章“絲路印記”主要收錄了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遺存。吳健利用光與影的變幻,將絲路與印跡巧妙結合,用豐富的視角,再次喚起了人們對這條古老道路的敬意。第二部分“百窟千像”主要收錄了絲路沿線石窟寺內的萬千佛影,通過藝術的、審美的、多層次的鏡頭將絲綢之路佛教造像的藝術特征風格和對佛教美術的獨特理解融合起來,呈現佛教藝術傳承與發展。
“文物承載著中華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我很高興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攝影展。”在展館中,吳健的腳步匆匆,穿梭于各個作品前為觀眾講解背后的故事與文化。
接受記者采訪時吳健表示,敦煌研究院幾代人秉承“堅守大漠、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將科技與文化,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致力于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弘揚。今后,將借助以攝影為依托的數字化保護工作,讓文化遺產以數字化形式被永久保存,學術成果和人民共享,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新時代的文化內涵,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