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頤和園好玩嗎、北京頤和園好玩嗎帶孩子去
頤和園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第二次戰爭時期(1860),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光緒中葉,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二千萬兩白銀修復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完成,更名為頤和園。可惜庚子國難的時候(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財寶被洗劫一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頤和園又遭多次破壞。
不修頤和園,大清會亡嗎?
一定會/難說
排云殿
新中國建立后,對頤和園進行過多次修繕。1961年,頤和園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在2010年10月17日至2012年4月25日,是30年來的首次大規模修繕。
衛星地圖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與圓明園相鄰,全園占地3.009平方公里。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了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
目前頤和園有6個入口,出于拍視頻的考慮,我是從最南邊的南如意門進入的。繞著昆明湖沿岸逆時針走了一圈,岸邊的景點基本都逛了一遍。
但靠里一點的,比如蘇州街,就沒去到了。但即便如此,這一趟下來,也花了我6個小時的時間。
繡漪橋
進入景區后,首先看到的是繡漪橋,繡漪橋為全石結構單孔高拱劵橋。橋身長32.2米,全長44.8米,寬5.8米,橋堍【tù】外口寬19米。橋正中的欄板上鐫刻著乾隆皇帝手書的“繡漪橋”,橋面兩側是乾隆御筆的對聯。
在別的景區,乾隆爺還矜持一些。這到自己家了,讓可真就放開手腳了。乾隆的題刻后年還多著呢。
繡漪橋
繡漪橋的坡度很大,上下都很吃力,為什么要修這么高呢?
據說清代帝后來頤和園時,通常走水路,即從今天的北京動物園上船,經南長河從繡漪橋下進入昆明湖。為滿足行船的要求,所以繡漪橋才建成了高拱橋,北京人習慣稱為“羅鍋橋”。
繡漪橋上北望
我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去的,人還是很多的,假期嘛,大景區都這樣。不過清明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尤其是頤和園又是皇家園林,風景本身就好。一路上春風拂柳,山水掩映,碧波蕩漾,春和景明,真是一派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
昆侖石碑
碑文
再往前是昆侖石碑,是乾隆時期的一種石碑。石碑通體采用漢白玉,頂部為圓弧形,寓意旭日。基座刻的是海波紋,寓意海水江崖。整個石碑寓意江山永固。 碑體四面都刻有乾隆皇帝御筆的詩作。
鳳凰墩
湖中有個小島叫“鳳凰墩”,是一個圓形到的小島。乾隆時曾有二層樓式建筑,后被拆毀。光緒年間改成小亭,后毀于戰火。1955年重建。
柱礎
再往前,遠遠地看到兩個柱礎。這種形制是典型的清代牌樓柱的柱礎,跟園內其他牌樓的柱礎一樣。
小碼頭
也不知道放這里是什么意思,可能和旁邊的小碼頭有關?
昆明湖平時是可以租游艇玩的,但是據說我去的這天風有點大,所以就沒開放。
十七孔橋
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十七孔橋了。
廓【kuò】如亭
廓【kuò】如亭
橋邊有座八角重檐攢尖頂的亭子,叫做“廓【kuò】如亭”,亭子采用內外三圈共40根柱子支撐,其中24根是圓柱,16根是方柱。整體是我國古代園林中最大的一座亭式建筑。彩畫使用旋子彩畫。匾額上是乾隆皇帝的詩和名著的摘抄。
大家注意看小獸,5個都是海馬。屋頂小獸中,馬類的小獸有兩種,天馬和海馬。最大區別就是翅膀不一樣。這里的翅膀很簡單,應該是海馬。
十七孔橋
之后就是十七孔橋了。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建筑。
十七孔橋
橋兩側有128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有形態各異的獅子,但,感覺也沒那么不一樣,也有渾水摸魚的。128根柱子上一共有544個獅子。
十七孔橋 異獸
明十三陵 麒麟
橋兩頭還各有兩只異獸,很像麒麟,但不是,應該還是獅子的一種變形。獅子跟麒麟的區別,我們在明十三陵的神路篇介紹過,簡單來說,麒麟身上有鱗片,類似魚鱗,而且麒麟是偶蹄目動物,腳爪類似于牛蹄子。這個異獸明顯是貓科動物的爪子。
南湖島
十七孔橋連接的是南湖島。南湖島占地一公頃多,與北面的萬壽山遙相呼應。島嶼是按照古代皇家園林的“一池三山”的模式建造的。島上建筑都是毀后重建的。
上島后,首先是個牌樓院,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形制都是四柱三間的沖天住牌樓,彩畫是旋子彩畫。
柱頭的小獸有點看不清。可能是麒麟吧。
院子北面是一個琉璃燒制的仿木構件的大門,門上中正寫“敕建廣潤靈雨祠”。是一個單檐歇山頂建筑。
小獸應該是龍和獅子,打頭地叫做“仙人騎鳳”,俗稱“走投無路”。
進去之后發現,里面其實挺小的。院內只有正中間的一座建筑,是一個四柱三間的單檐硬山頂建筑,上鋪的是皇家專用的黃色琉璃瓦。這塊“澤普如春”匾額是慈禧的御筆。
金龍和璽彩畫
彩畫是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小獸是龍和鳳。
建筑內部供奉的是龍王。慈禧坐船入園后,需要先在這里下船燒香,之后再去寢宮。
涵虛堂
出了龍王廟,繞道背后是涵虛堂,建筑依山勢而建,臺基非常高。
涵虛堂
涵虛堂是一個六柱五間的建筑,彩畫使用旋子彩畫。夏天和秋天的時候,這里是帝后賞月的地方。
這個布局其實很有意思啊。涵虛堂和龍王廟是緊挨著的,但是一個住人,一個住神。住神的地方,雖然建筑規制高,又是黃色琉璃瓦,又是金龍和璽彩畫,但是位置低。住人的地方,雖然建筑規制很低,但是地勢高,可以俯瞰龍王廟。
昆明湖
涵虛堂北面正對著昆明湖,慈禧曾在這里檢閱過水師學堂的操演。看得出,在信息閉塞的年代,一個內陸人對大海的想象也就這樣了。
希望各位多多點贊、評論、收藏,一鍵三連。這個對小編真的很重要,也可以鼓勵我做出更多有意思的視頻啊。
銅牛
原路返回,在往北走,就看到了銅牛,據說原本上面貼有金箔。銅牛鑄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
銅牛
牛頭正對著西北面的萬壽山,將它放于此處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
《金牛銘》
銅牛右背上刻有乾隆撰寫的《金牛銘》。
文昌閣
再往前走好遠,就看到一座跨道式門樓建筑,下方城墻上寫“文昌閣”三個字,內部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文昌閣
文昌閣是園內六大城關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第二次戰爭時期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文昌閣不讓上去,具體的建筑樣式在下面很難看清。
知春亭
知春亭
過了文昌閣,左側是知春亭,名字取自“見柳而知春”。亭子是一個四角重檐攢尖頂建筑,彩畫是蘇畫。
知春亭西南望
亭內可以縱覽全園景色。
文昌院
文昌院
文昌閣的右側,是文昌院。整體在建筑上,沒有什么特別的。
文昌院
不過文昌院博物館是我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成列館。
文昌院
文昌院
館內采用藏品庫和展館相結合的形式,地下為庫,地上為館,館內有六個專題展廳,展品也是非常的精美。
玉瀾堂
再往前走,就到了玉瀾堂。玉瀾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光緒年間重建。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冬天被關在中南海的瀛臺,夏天就被關在這里。
第一進院子
進門后,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建筑的風格都沒什么特點,也就是正殿前接了一個抱廈。值得注意的是,院內的三座建筑原本都是有后門的,東殿可以到仁壽殿,西殿可以到湖畔碼頭,正殿后門可以連通北面的宜蕓館。
但是光緒被囚禁在這里后,后門都被封了,甚至兩側偏殿的大門都被磚墻砌住。讓人脊背發涼啊。
目前院子是可以通到后面的,這是后來才打通的。
后墻
這是光緒房間的后墻,這臺階,這后面明顯是有門的。
宜蕓館
往北的院子是宜蕓館。大門是一個垂花門。宜蕓館整體的規制跟玉瀾堂差不多,這里當初是光緒的妻子隆裕皇后的寢宮。隆裕是慈禧的侄女,所以也是葉赫那拉氏。而光緒是慈禧的外甥。古人講這叫親上加親。
宜蕓館
在政治上,隆裕是一直緊跟慈禧的,所以當初光緒被關在前院時,隆裕并沒有受到影響。
你看,這是隆裕正殿后面的墻,對比之前光緒的,就一目了然了嘛。
再往后就出去了,我們往左看。
宜云館是和隔壁的樂壽堂相連的。一進門就是開的很漂亮的花。但具體是什么花,我實在是不懂這些,我就認識個牽牛花。
樂壽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為他母親六十大壽而專門建造的。光緒年間重建后,成為了慈禧的寢宮。
整體的建筑風格,跟之前光緒的玉瀾堂,隆裕的宜蕓館差不多,前出有抱廈,彩畫是旋子彩畫。
注意看室內屋頂的吊燈,這是1903年從德國進口的,是我國早期的電燈之一,當時的發電機放在文昌閣附近。
后一進的院子,也是開滿了花,有紅的花,有白的花,就是這樣。
邀月門
再往西走,就到了邀月門。邀月門連著的就是昆明湖北岸的長廊了。
長廊
這條長廊也是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全長728米,共273個開間。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地基隨山勢起伏,在變向點上,還立有四座八角重檐攢尖頂的亭子。
亭子
自西向東依次是“留佳”、“寄瀾”、“秋水”、“清遙”,象征一年四季。
廊間的每個梁枋上,都繪有蘇式彩畫,共14000多幅,少有重復。其中有546幅是西湖風景,據說是乾隆命人從杭州臨摹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名著典故、歷史故事等等。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萬壽山前了。萬壽山是燕山余脈,南鄰昆明湖,明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羅氏曾在山前建有寺院。清初這里是養馬的草料場。也是由于乾隆為慶祝其母得到六十大壽,將這里改成大報恩延壽寺,后改名為萬壽山。
最前面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牌樓,彩畫是旋子彩畫。看這個設計,中間這好能框出后面山上的佛香閣。這都是有意為之。
薊縣獨樂寺
北京北海公園
類似的還有薊縣獨樂寺的山門,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
排云門
往后是排云門,“排云”二字出自晉代郭璞的《游仙詩十九首其六》“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
小獸
排云門是一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小獸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5個。
金龍和璽彩畫
彩畫是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
獅子
門前的獅子跟故宮的一樣。
從柱網結構看,是一個雙槽結構,建造手法是抬梁式中的殿堂造。
第一進的院子
進入第一進的院子后,可以看到后面山上的佛香閣高高聳立。
偏殿
院子兩側的偏殿,也是單檐歇山頂建筑,上鋪黃色琉璃瓦,彩畫也是金龍和璽。
北京雍和宮
按理說,一般偏殿等級上會放低一點,瓦片改成綠瓦,或者是黑瓦,彩畫將成旋子彩畫,就比如北京的雍和宮。但萬壽山這里,感覺和璽彩畫不要錢一樣。
云錦殿
院中左側是云錦殿,右側是玉華殿,原本有成列王公大臣進獻給慈禧的壽禮,但現在不開放。
泮池
院內有水池,池上有座漢白玉的金水橋。感覺現在池水快臭了。
二宮門
院子北面就是二宮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彩畫是金龍和璽。小獸是三個。
柱網上是一個單槽結構,我第一次見單槽結構。規制也是殿堂造。
排云殿
再往后是排云殿。整體建筑處在一個金剛座臺基上。排云殿始建于乾隆年間,后成為慈禧舉行萬壽慶典的地方。
大殿是一個面闊五間的重檐歇山頂建筑,彩畫是金龍和璽,小獸是7個。
殿內
殿內設有寶座、圍屏、鼎爐、宮扇等。目前不對外開放。
殿前丹墀
殿前丹墀上,有兩對香爐,一對龍、一對鳳,臺基下還有四口大銅缸。
兩側的偏殿
兩側的偏殿也是成列壽禮的地方。
這里的視角不錯,有很多小孩坐在這邊寫生。
再往后是第三進的院子了。后面的德暉樓在一個巨大的高臺上。
兩側的走廊
人們可以從兩側的走廊上去,也可以從中間的臺階上去。
樓梯還是很陡的,不過外側的瓷磚很好看,黃綠相間的。
德暉樓
德暉樓是一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彩畫是金龍和璽。
德暉樓內部
這里原本是慈禧在禮佛前,更衣的地方。目前內部沒什么看頭。
再往后,就是佛香閣了。這個視覺沖擊。
佛香閣前的樓梯更陡。從右手邊上去,在樓梯轉角處,可以看到的東側的轉輪藏殿,以及“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可惜目前不開放。
山旁還有個小亭子。
上去之后,是一個面闊三間的建筑,彩畫是旋子彩畫,沒查到正式的名稱,算是后面佛香閣的山門吧。
山門南望
這里的景色是真不錯啊。
佛香閣
過了山門,這個仰角,脖子要斷掉的。我們換個角度吧。
佛香閣
佛香閣,始建于乾隆年間,原本設計有九層,但不知什么原因改為四層,但看似四層,其實是三層,第三層占了最上面的兩重屋檐。
金剛座
金龍和璽
佛香閣高41米,塔身處在金剛座上,彩畫用金龍和璽,是一座八角四重檐的攢尖頂建筑。
外圈
內側
外圈設24根大柱,中圈24根,內圈8根,二層和三層都設有平坐,塔身逐層收縮,大而穩重,是頤和園內的標志性建筑。
遠看
從遠處看,佛香閣突出于萬壽山的天際線,在空間上具有統攝山水環境的作用。作為主軸的重心,佛香閣和排云殿若非體量龐大,是難以匹配頤和園內巨大尺度的山水。
千手觀音
佛香閣內供奉的是千手觀音,高5米,佛首分四層,每層三面,共十二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智慧海
在往后是智慧海,但從這里上不去。
西側的樓梯
佛香閣
下山我走的是西側的樓梯,佛香閣西側是寶云閣,閣內有座銅殿,高7.55米,重約207噸,據說是用高麗國王進獻的上好青銅鑄造的。銅殿還有個失而復得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來看看。
西側長廊
下山后再往西走,其實景點就不那么密集了。
清晏舫
最先看到的是石舫,又稱清晏舫,始建于乾隆年間,重建后改成現在的樣子。
船兩側的輪子是仿造西洋輪船,而船上的軒棚又是中式手法,這反映了晚清中西文化交融的現象。
西堤
在往過走,其實就快沒什么看頭了。沿著西堤一直走,從北到南,一共有六座橋,分別是:
界湖橋
界湖橋,位于昆明湖和后湖之間,故而得名。
豳【bīn】風橋
豳【bīn】風橋,乾隆原本起名“桑苧【zhù】橋”,因諧音“喪主”,慈禧改名為豳風橋,出自《詩經·豳風》。西堤六座橋有四座亭子,但建筑都很普通,沒什么看頭。
玉帶橋
玉帶橋,又一座高拱橋,是當初乾隆皇帝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鏡橋
鏡橋,取自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練橋
練橋,取自南朝謝脁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無名石橋
無名石橋
練橋往南是景明樓,但是在它們之間,還有一座石橋,目前被圍起來了,很殘破。
無名石橋
衛星地圖
這座橋很奇怪,它不是西堤六橋之一,但它確實在西堤上。而無論是官方的介紹,地圖的導覽,還是文化衍生品,都沒有提到這座橋,仿佛這里就不存在這座橋。只有在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到,名字也只是叫做“石橋”,這根本就是沒有名字。
無名石橋
具體是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了。大家有了解的,可以在彈幕和評論區討論。
景明樓
再往南是景明樓,聽名字也能猜到,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還是非常貼切的。
景明樓
這三座建筑都是重修的,原本的建筑連地基都找不到了。1991年,北京市組織20多萬人對昆明湖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清理工作,將這座有240年歷史的昆明湖的湖低淤泥清理一空。這才讓被埋了130年的景明樓地基重見天日。專家據此在1993年原樣復建完成。
柳橋
再往南,就是西堤的最后一座橋,柳橋,取自杜甫的“柳橋晴有絮”。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結束了。希望各位多多點贊、評論、收藏,如果你也對中國的古代建筑感興趣,想知道它們中具體的精妙所在,將來出去玩的時候也有得吹,那就趕緊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