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9號招商局大樓—上海招商局大廈36樓
今年上海旅游節推出了一項題為“建筑可閱讀”的活動,我也來蹭個熱度,講講外灘9號的故事。
外灘9號(俗稱9號樓)是外灘建筑群中一幢不起眼的小樓,之所以要講它的故事,是因為它已經有120年的歷史,是外灘歷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見證了外灘的變遷,而且與外灘、與上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外灘9號
9號樓是招商局于1877年收購美國旗昌輪船公司之后,在原來旗昌洋行兩幢辦公樓面江一側的花園里建造的,于1901年落成。
9號樓就建在這個大花園里
這幢樓為磚木結構,總面積約1300平方米。其面向外灘的主立面為西方三段式古典主義結構。主體立面居中部分用兩組雙柱分成三間,左右兩段為山花墻。底層外墻石砌,主立面中間有一突出入口;上面兩層為清水紅磚墻,各層均采用拱形的木門窗。第二、三層主立面有雙柱外廊,柱間為酒瓶欄桿。大樓內部為木結構,地板亦木制,內部樓梯回旋向上。與外灘其它建于20世紀初的大樓不同的是9號樓的樓梯扶手是木制的而且雕有歐洲風格的精致雕花。
主立面為西方三段式古典主義結構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門楣上“輪船招商總局”六個描金大字,因為這六個字不僅僅是招商局的招牌,而且告訴人們,從這幢樓建成之日起,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公司在外灘有了一席之地,外灘不再是洋人的一統天下了。
“輪船招商總局”的門楣
據了解,19世紀80年代,外灘的房屋已經有了固定的門牌號碼,自南向北,從1號到33號。招商局大樓所處的位置本來應該是8號,但因建樓用去了材料費9900兩白銀,又因“九”字與“久”諧音,喻意“長長久久”,所以招商局就選擇了9號作為門牌并且沿用至今。
1907年的9號樓
雖說如今的9號樓以其獨特的紅色立面成為外灘灰色建筑群中的一個亮點,但是這種融合了古典主義風格和仿文藝復興風格并帶有寬大內長廊式的建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上海非常常見,并沒有吸引太多人的眼球。
用現在的眼光看,9號樓設計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結構,因為整幢樓僅僅用了8根12厘米粗的實心鋼柱作為支撐。這些鋼柱完全是裸露的,上端設計了十分有特色的柱頭巧妙地和木梁連接;下端則簡單地豎立在用磚砌成的基礎上,完全不符合當今的建造規范,然而它們卻支撐著9號樓渡過了整整100年,就連有些建筑專家也認為“簡直是不可思議”。
9號樓僅用8根12厘米粗的實心鋼柱作為支撐
9號樓的另一大特點是底層外立面和頂層山花等處采用的是大青石,而不是外灘其它建筑使用的花崗巖。青石作為建筑的外立面古今中外都比較少見,可是用在9號樓卻能與紅磚外墻形成鮮明的對比,不能不說是別具匠心。
青色的底層外立面和紅色的二樓磚墻既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和諧統一
9號樓由瑪禮遜洋行設計。瑪禮遜洋行是上海最早的上規模的建筑設計事務所,由英國工程師瑪禮遜(G. James Morriso)于1877年前后創辦,成員大都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的成員,主要從事土木工程和建筑設計。
9號樓的建筑工程由當時上海灘頗有名氣建筑承包商趙道仁(音譯)承包。趙道仁是一位來自廣東的工匠。他頭腦靈活,善于經營,來上海后不久就拉起了自己的建筑隊伍,并且很快就成為上海最主要的建筑承包商之一。
自1901年小樓建成之日起,招商局在這里渡過了38個春秋,經歷了兩個朝代,跨越了兩個世紀,進行了多次成功和不成功的重組,實施了官商合辦、官督商辦、商辦隸部、官督整理、收歸國營等多項體制改革。這段時間是招商局歷史上變革最多的時期,也應該是9號樓故事最多的時期。
100多年前的9號樓
可惜的是9號樓聳立了120年,向我們講述了120年招商局的故事,外灘的故事,上海的故事,然而卻沒有留下太多關于它自己的故事。這是因為在120年里它轉換了太多的主人,每一位主人又都專注于“江山社稷”,而沒有太多在意它的存在,沒有給它留下一份完整的檔案,以致于造成了今天的缺憾。
9號樓回歸招商局的交接儀式
1998年,9號樓重新回歸招商局。在這之前約100年蹉跎歲月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9號樓也經歷了招商局成立之初的輝煌,戰亂年代的艱辛,多次易手的無奈,從一座靚麗的小紅樓變成了一座超期服役的危樓,成為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的一處敗筆,亟待修繕。
修繕前的9號樓
然而,修樓也不是那么簡單的。首先是怎么修?是修修補補,還是脫胎換骨?是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初?其次是花多少錢修?第三是請誰設計,請誰施工?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招商局幾次三番邀請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分析討論,最終統一了思想,一致同意“恢復9號樓的紅磚外立面,體現9號樓二十世紀初期始建時的歷史原貌,體現9號樓作為外灘最早樓宇之一的歷史價值。”
兩種外立面對于外灘環境整體影響的對比效果圖 原貌(上)、方案一(中)、方案二(下)
對于結構,專家們則提出了唯一的解決方案:將原有建筑的內部結構,包括8根支撐主體結構的鋼柱全部拆除,只保留外部墻體,內部的梁、板、柱、基礎等都按現行要求重新進行建造,同時加壓錨桿樁以加固基礎。通俗點講,就是在樓中再建一座樓。
修繕時樓內支撐用的鋼結構
這樣的施工方案說說容易,真正實施起來要比重新建一座樓難得多。比如說,將內部結構全部拆除僅保留四面的墻體,如果內部支撐稍有不當,即會造成墻體坍塌的事故。再比如,要在300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壓進98根樁,還要確保臨近的建筑基本上不受影響,難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在修繕的過程中還遇到了消防、給排水、管涌、新老墻體聯接等不計其數的困難。好在經過設計、施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一排除了這些困難,最終在經歷了18個月的緊張施工之后,9號樓的修繕于2004年12月26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9號樓夜景
經過修繕的9號樓恢復了橫三段、豎三段的造型,恢復了原有的柱廊空間,也恢復了清水紅磚的外立面。塔斯干式的立柱和欄桿與紅色的磚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整個立面顯得生動而富有層次,古典主義建筑的韻味再次顯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號樓修復了坡屋頂和兩側山花,使得整幢建筑完全以其建成之初的式樣、尺度、比例和色調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外灘建筑群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本文摘自《外灘9號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