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魔法河豚刺身怎么制作、創造與魔法河豚刺身怎么制作的
《射雕英雄傳》中黃蓉有件防狼衣叫“軟猬甲”,歐陽克奈何她不得,但我認為金庸老先生寫得太勉強,歐陽克武功這么高還百毒不侵,直取黃蓉的桃花臉不就得了?黃姑娘并沒有練就烏龜王八的縮頸功。
“軟猬甲”首先讓我想起的不是刺猬,也不是穿山甲,而是河豚。
河豚腹部皮膚長有密密麻麻的軟刺,皮和肉并沒有緊密附著,間隔有一安全氣囊,一遇驚嚇或天敵來犯,它會馬上吸進水或空氣,整個身子鼓得象個小籃球,身材大了兩倍,嚇不住別人也讓對方下不了嘴。河豚生氣的樣子很萌很可愛,兩顆大眼珠警覺地盯著你,一張小嘴在分不清腦門的圓球上吐泡泡。這招也適合覓食,先把自己肚子搞大,然后噴水噴氣,沖沙子翻食。
河豚顏色很鮮艷,這是生物學上的“警告色”,我們知道,動植物顏色鮮艷必有毒,河豚則有大毒,血有毒,肝臟有毒,卵巢更毒,是一種神經毒,據說比還強一千倍,人只要攝入一點,未等臉部抽搐就立斃,我想,在化學工業不發達的古代,江湖中不見血的“含笑三步癲”“雞鳴消魂散”是不是仗了河豚的神功?
本鄉發生過一起悲劇,那些年真沒有東西可吃,供銷社到了一筐臭魚爛蝦,腐敗得魚頭都分離了,眾人仍搶購,但有一條長相奇怪的魚沒人敢要,一人乃出,曰這叫河豚自己海島當兵時常吃只要洗凈,結果當夜就掛了,連醫藥費都省了,我現在還沮咒那物質貧乏生命廉價的年代。
除了“拼死吃河豚”這話以外我們也聽到過其他有關河豚的驚悚段子,說要去除徹底、放毒干凈,得有專門持證上崗的“放毒師”,上桌時有廚師或老板當眾先試吃一塊,除了讓我有當皇上的想象和登機安檢喝自帶液體的感覺,其他真不以為然。
那年春節全家去南通,我點了紅燒河豚,河豚個頭并不大,上桌前我還在想廚師會嘗哪個部位、撿多大一塊?撿大了肉痛,撿小了怕不安全。結果服務員一端上來輕描淡寫說慢用就走了,根本沒傳說中的試吃更沒有當面死給你看。作為家長,只有動筷先以身試法,后來酒壯賊膽,眾人連湯喝個精光,物我兩忘,生死早置于度外。回賓館后酒酲了些,看見孩子蹦蹦跳跳,提酲他如果頭暈馬上吿訴爸爸。可孩子調皮,老捂著臉對我說嘴麻,我說你不要忘記”狼來了”的教訓。
后來知道了,河豚品種很多,有淡水的有海水的,我們吃的叫“巴魚”,毒性只有二十分之一,基因技術下,有些甚至無毒了,如今某寶上也有河豚賣。
說實話,也真說不出河豚有多少鮮,主要還是因為它且貴且毒的獵奇心理,或者是偷情成功的喜悅。河豚皮有特色,也許它一天到晚在漲氣,練就了有韌性的結締組織,燉透了吸足了鮮味,粘糯又不失咬頭,刺皮軟了,不停挑逗你口腔中的味蕾。河豚肉湯呈乳白色,不腥,有奇異香味,開喝前我還是會想起宮廷劇,想到“鳩殺”之詞。
“刺身“是另一種做法,刺身”這詞是日文,也就是分片生吃,有龍蝦刺身、三文魚刺身、象鼻蚌刺身、海螺刺身,唯獨河豚刺身最形象相符。
日本人很喜歡河豚刺身,現場宰殺的河豚,切片后顏如白玉,似乎還在顫動,蘸醬后鮮嫰無比。據說做得最好吃得最多的是在下關,我很想去,既使不是旅游團常規目的地,而且很偏遠。
哦!下關就是馬關,有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有“李鴻章小道”,李鴻章這個搖搖欲墜大清王朝的裱糊匠,在這兒挨了刺客一槍,河豚肯定不少吃了,賠款也是多的。
據說春帆樓現在已改成了餐館,專做河豚刺身,我去了不會被毒翻吧,惹出很大的民間賠償跨國官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