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自行車廠家聯系方式—飛鴿自行車廠址在哪里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文/圖
爸爸騎了30多年的飛鴿自行車,雖然不是我們家最老的“古董”,卻是我們家使用頻率最高的老物件——服務了三代人,承載了祖孫三代人的歡樂,見證了我和女兒的童年和家鄉的發展變遷。
這輛飛鴿自行車,見證了我的童年
昨天,我問爸爸這輛自行車具體哪年買的,他說記不清了,但我至今清楚記得,自行車推回家時,是一個秋天的下午。那天,我坐在地上雙手交替著轉自行車腳踏板,一直轉到了自己耳暈目眩,一直轉到了太陽下山。
或許,正是這種興奮和喜悅,讓我將這個場景記了30多年吧。要知道,那時候我所在的農村,剛通上公路沒幾年,偶爾有一輛東風汽車開過,我們能亢奮地追著車屁股跑半天,家里有一輛自行車,比如今有一輛寶馬車還稀罕。
這輛自行車,留下了我太多的童年記憶。隔三差五,在鄉供銷社上班的爸爸,都會騎著自行車回家,車后座上都會裝滿一家人必需的生活用品,當然也有我喜歡吃的糖果、瓜子、餅干等零食,每次看見爸爸推著自行車,出現在遠處的彎曲小路時,我都會歡呼雀躍地迎上去,然后陪著爸爸到家里,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將后座上的紙箱打開……
這輛自行車,也見證了我們成長中的磕磕絆絆。有次二姐直接騎著車子,一頭扎進了家門口的池塘里,還有次她騎車帶我上街,在坑坑洼洼的下坡路上避車時,將車閘捏死了,車子翻了個跟頭,坐在后座上的我直接飛了出去,膝蓋也摔傷了,好長時間都不敢坐自行車了……這些當年的“災難”,在今天看來都充滿了幸福。
2017年春節,爸爸推著飛鴿自行車帶女兒玩耍
30多年來,它是爸爸唯一的交通工具
后來,我也開始練自行車了,每次將家門口的曬稻場掃得干干凈凈后,推上自行車美美地在曬稻場上練了起來。不過,由于飛鴿車杠太高,我個頭低,只能側身“掏三角”,這也是很多80后共有的記憶吧。我那時的車技相當不錯,掏著三角在田間小路飛速行駛,將一田田稻谷甩在身后,有種被萬眾矚目的感覺,傲嬌極了。
2017年春節,爸爸推著飛鴿自行車帶女兒玩耍
上初中后,由于學校離家有些遠,我就住在爸爸單位。每逢周末,我都會騎著爸爸的自行車,一路飛奔回老家。再后來,上高中了,哥哥給我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從此我與這輛飛鴿自行車親密接觸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上完大學,參加工作后,我先后換了摩托車、電動車、轎車,鄉下也早已是摩托車的天下,但爸爸的交通工具,始終是那輛破舊的飛鴿自行車。即便我在老家時,他也總是背著我,偷偷騎著自行車去六七里外的街上,回來后車上捆滿了雞鴨魚肉和水果,面對我“怎么不讓開車帶他去”的責問,他總是輕描淡地說沒必要。
年幼的女兒,也喜歡坐這輛自行車
不知何時,女兒也與這輛自行車結下了緣。爸爸推著自行車,帶著女兒穿行在鄉間道路上玩耍,她那歡呼雀躍的表情,像極了當年我騎著這輛飛鴿自行車時的神態。
2018年春節,爸爸推著飛鴿自行車帶女兒玩耍
?
如今,每次女兒回到老家,爸爸推著自行車帶她玩耍成了“必修課”,遇到這樣的場景,我總會悄悄拍幾張照片,遺憾的是,女兒今年沒有回老家過年,沒能拍下新的照片。對比以往照片,當年被雜草遮掩的泥濘土路,已經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我家老舊的土坯瓦房,已變成了功能齊全的鄉間別墅;當年胖乎乎的女兒,已變成了精靈古怪的小姑娘。
唯一讓人心酸的是,當年那輛飛鴿自行車,已日漸斑駁破舊,而我的父親,頭發也日漸稀疏和花白。(實習編輯 熊子文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