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風景區在哪里;野柳地質公園百科
去臺灣之前,我翻看了一些關于臺灣旅游的書,從里面的圖文了解各個景點,特意選中了這里。原因很簡單,這里的地貌特征是罕見的,不親眼瞅瞅有些可惜。因為這里距離臺北市不遠,所以計劃暫住臺北時光顧這里。又因為這里屬于自然風景,所以計劃晴天時前往。
因為坐過站,我們便開始徒步折返,公路很有感覺,車少,旁邊是一片野海。
于是我們下到了這片野海區域,海邊的石子形態各異,很特別
這片野海也屬于野柳區域,但是沒有游客
攝影:源形畢露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臺北第二天一早太陽當頭照,我們坐了個公交直奔野柳。首先是大家坐過了站,其次是到了野柳,天也開始陰雨連綿起來。其實也挺慶幸我們坐過了站,這讓我們走過了一段比野柳還野的野海灘。從地圖上看,我們那時處于臺灣最最東北邊緣的海邊。
攝影:源形畢露
攝影:源形畢露
攝影:源形畢露
野柳風景區位于臺灣省基隆市西北方約15公里處的基金公路,是一個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遠望如一只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野柳龜。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巖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野柳曾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攝影:源形畢露
攝影:源形畢露
進入野柳風景區前,要經過一個小鎮
景區里的石頭極富生命力,這些石頭一直在不斷生長。在海水沖刷和東南季風的吹拂下,周圍的軟巖層被逐漸侵蝕,原本沉寂海底的海中古生物的堅硬結核裸露了出來。蕈狀巖從稍微突出地表的誕生期開始,經過不斷的風化,逐漸經歷無頸期、粗頸期、細頸期。最后,細長的脖頸會因為無法承受頂端石頭的重量而瞬間斷裂,結束蕈狀巖的一生。
攝影:源形畢露
攝影:源形畢露
野柳公園里可以參觀的地方也是有限制的
攝影:源形畢露
攝影:源形畢露
野柳風景區分為三個大區:第一區女王頭、仙女鞋、乳石等,第二區豆腐巖、龍頭石等,第三區海蝕壺穴、海狗石等,適合作地質教學的田野調查課程。林添楨塑像是紀念其當年舍身救人的英勇事跡。
進入野柳風景區,沿著步道而行,一路可盡覽奇特的地質景觀,如女王頭蕈巖、仙女鞋、象石、瑪玲鳥石等造型各異其趣,行至岬角尖端,即為白色的野柳燈塔,在此展望海天一色,最是令人心曠神怡;除了地質景觀,野柳亦是眾多候鳥休憩的驛站,是賞鳥人士眼中的寶庫。
野柳風景區的地貌無論是大場景還是小細節,基本都是圖片這樣。這里畢竟是一個景點,會有絡繹不絕的旅行團,也會有游客排大長隊為了拍一張紀念照。所以,如果真的想來這里拍些照片,建議找一些冷門的時間。從照片里也可以看到,我并沒有拍那些著名的“石雕”,比如女王頭、仙女鞋、龍頭石什么的,因為這樣的圖網上很多,我只是隨行拍了些自己喜歡的,畢竟是來游玩的。
我清楚的記得,這里最著名的女王頭前,大概拍了30多個人的隊伍,大家挨個與它合影,四周圍觀的人也很多,所以我沒拍。我覺得我對于攝影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隨意了,不像以前那么強迫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