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埋葬了多少帝王名人_邙山墓葬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shù)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
“生于蘇杭,葬于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于此,分布之密、數(shù)量之多、延續(xù)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
為什么那么多王朝定都洛陽?為什么邙山是歷代帝王欽選的風(fēng)水寶地?
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立墓于此,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fēng)水之說。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jié)性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 因此邙山被視為殯葬安冢的風(fēng)水寶地。
現(xiàn)在探明的北邙山帝王陵墓:分西段(北魏陵區(qū))、中段(東周、東漢、后唐陵區(qū))、東段(西晉、曹魏陵區(qū))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四區(qū)段,目前已知在此埋葬著6代共24座帝王陵墓。其中東周時期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為漢光武帝原陵、漢安帝恭陵、漢順帝憲陵、漢沖帝懷陵、漢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魏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為晉宣帝高原陵、晉景帝峻平陵、晉文帝崇陽陵、晉武帝峻陽陵、晉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為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后唐帝陵為明宗徽陵。[11] 另外后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陵、以及三國時期蜀代末主劉禪、南唐后主李煜、后蜀末主孟昶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區(qū)內(nèi)。
唐代詩人王建曾作詩寫道: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