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晚上空調的選購方法_開一晚上空調大概要用多少錢
流言
有人說,空調開除濕模式也可以制冷,用起來還更加省電。那么,除濕模式真可以制冷嗎?用起來真的會更省電嗎?空調到底是如何制冷的?除濕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區別是什么?通風模式和睡眠模式又都有什么用?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地使用空調呢?
分析
除濕模式可以制冷,但是否省電要根據室內和室外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等情況具體分析。夏季使用空調的時候具體應該選擇制冷模式還是除濕模式,也要根據當地的溫度濕度條件,以及用戶的主觀感受來決定來決定,一般來說,當氣溫在20℃~30℃時,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省電;當氣溫大于30℃時,除濕和制冷模式的用電量差不多,但是由于不同廠家的設備工作模式的設定條件不同,以及室內溫濕度變化的情況不同,有的除濕模式溫度設置略高,反而讓人們覺得不舒適。
也就是說室內溫度高,則開啟制冷;室內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大,則開啟除濕。例如一些地區的回南天,或者梅雨天氣,或者部分沿海地區等在室內濕度大的季節,可能通過除濕模式降低室內空氣的濕度會讓人感覺更舒適。
空調到底是怎么制冷的?
談到制冷,大家接觸最多的就是空調這種家用制冷設備,到底空調到底是怎么制冷的呢?
我們先從一句話來思考一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到現在都無法"制造冷",我們只是熱量的"搬運工",熱量不會憑空消失。
就像是水泵將水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另一個地方,同理可以將空調理解成"熱泵"--通過略復雜的制冷循環將熱量從一個空間空調制冷時,液態制冷劑在室內管路(蒸發器)里面流動吸收房間熱量,被加熱變成氣體,然后經過壓縮機被壓縮成高壓氣體循環到室外管路(冷凝器);室外風機吹動冷凝器表面將熱量散發到空氣中去,使得高壓氣體的熱量散發到大氣中后,由于自身熱量減少變成高壓液體;高壓液體經過節流閥等設備節流降溫變成低壓液體,再進入室內吸收房間熱量。
整個過程就是通過電力驅動壓縮機◇原理類似汽車發動機)的工作形成封閉往復地搬運熱量的循環。
除濕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區別是什么?
除濕模式可簡單理解為主要為了去除空氣的濕度,溫度降低是除濕過程帶來的副效應。
制冷是空調最主要的功能,這個模式下可以通過調節溫度和風速來快速降低室內溫度,在降低溫度的過程中,會啟動壓縮機、風機以及空調的各主要部件來制冷,將室內的熱量轉移到室外機排出,從而降低室內的溫度。最低檔,一部分空調的除濕模式無法選擇溫度和風力大小。相對制模式來說,除濕模式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內的濕度,風力相對柔和,壓縮機一般是最低檔位運行。南方潮濕地區一年四季均可使用這種模式來降低室內濕度。
當然,除濕模式無法像制冷模式那樣快速降低溫度,這種模式下壓縮機等部件也是低速運行狀態,如果是變頻空調,和制冷模式相比會省電一些。部分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也可以嘗試在晚上啟用除濕模式,相對舒適一些。
但是在高溫濕熱的天氣里,除濕模式(一般是廠家設定)產生的降溫不明顯,可能部分年輕人會覺得不舒適。
絕大部分家用空調的工作溫度在﹣5℃-42℃范圍以內。如果戶外溫度在零下5度以下,空調就無法正常制熱,如果戶外溫度高于42度時,室外機壓縮機就無法正常地散熱,熱保護器就會跳閘,空調就無法正常制冷了。這種情況下不論是除濕還是制冷模式都會出現停機的情況。降溫,我們可以打開制冷模式,溫度調低開大風盡快降低室內溫度。
過十幾分鐘后,室內溫度下降后,建議根據個人需要調高空調設置溫度,將空調風量調低。這樣室內的溫度下降相對溫和,不易出現溫度變化過大造成的身體不適
夜間或下雨天,我們可以調整為除濕模式,降低室內濕度,通過空調的低功率模式運行來維持室內溫濕度。晚上睡覺,我們也可以開啟睡眠模式,使得睡眠環境更符合自身習慣。
空調使用注意手冊
1.不要頻繁開關機:容易造成空調壓縮機的損壞,一般關機后最好等半小時后再次啟動。
2.不要在空調吹風口放置擋板:一般來說擋板阻擋了冷風,容易造成空調傳感器的誤判,影響制冷效果;另外擋板上還會因為溫度低產生凝水,不僅會滴落,還會造成局部潮濕,發霉等情況。
3.如果家中房間面積大,我們可以使用一個空氣循環扇,可以將冷風更均勻的傳送至各處,還可以改善冷熱不均的問題。
4.空調需要定期清洗,自己可以在斷電的情況下將過濾網拆下清洗晾干后再裝回去,其余部分的深度清洗建議請專業的售后維修進行。一般建議在夏季使用空調前和空調停機后各進行一次深度清洗為佳。
5.不要給室外機"穿衣服":有些人喜歡干凈,會在空調室外機加裝外衣或用雨衣等物品防止其"風吹日曬",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室外機一般不懼怕日曬風吹,卻害怕散熱困難,所以保持室外機更良好的通風散熱比什么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