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巖的景點特色;通天巖旅游路線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江南第一石窟,江西贛州通天巖
贛州古城位于章江、貢江二水合流處,章貢合而為“贛”。贛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流經江西省內,贛成為江西的簡稱,而贛州正是千里贛江的發源地。
通天巖位于贛州城西北6.8公里,面積6平方千米,明嘉靖附志載,“山下崆峒如屋,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因而得名通天巖。
通天巖景區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有丹霞地貌獨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跡眾多,生態最致宜人四大特點。
財泰如象
在我國眾多的石窟中,通天巖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圍,石龕的體積、數量以及造像尺度、規模都不算大,但它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處石窟,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處石窟群,故有“江南第一石窟”之譽。
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興盛于北宋,石窟群包括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五大巖洞,現保存著唐宋以來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處,是一座珍貴的石窟藝術寶庫。
觀心巖
觀心巖是一僻靜洞穴,為王陽明講學之所。
(通天巖 王陽明)
忘歸巖
因其特有的丹霞穿洞,四季風速較大,在夏季涼風習習,使人流連忘返而得名。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1516-1519)王陽明在贛州任贛南巡撫,期間曾在通天巖結廬講學。后在忘歸巖壁上留詩一首。
龍虎巖
因壁間留有宋代塑像龍樹王,金龍、雙虎而得名。龍樹王為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此巖有摩崖題刻39品。
翠微巖
翠微巖留有眾多南宋造像,此巖為陽孝本隱居處,至今有宋代丞相為陽孝本而作的摩崖石刻。
通天巖
“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巖因此得名。
廣福寺
廣福寺依通天巖而建的石窟寺,始建于隋唐,興盛于宋、明。蘇東坡與陽孝本在此會談,王陽明曾在此講經。
現有宋代廣福寺,及宋代雕刻的華嚴三圣,五百弟子聽佛講經等眾多遺跡。
1939-1946年,蔣經國主政贛南達6年之久。在贛推行新政,倡導新生活運動,號召“三禁五有”(禁煙禁賭禁娼,人人有工作、有書讀、有飯吃、有屋住、有衣穿)并大力墾荒、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開采礦業、平抑物價、發展交通、興辦學校、政績卓越,到達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環境。每到盛夏蔣經國均到通天巖避暑。
(通天巖廣福寺蔣經國避暑山房)
1939年蔣經國仿照蘇式建筑風格設計建造贛南第一個舞廳,是新生活運動的一個縮影。
1946年蔣介石到贛州參觀視察。在蔣經國陪同下游覽通天巖時,蔣介石發現這里三面環山,地勢險要,于是密令將原來的方丈室“雙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層小洋房,準備將張學良從貴州轉囚于此。洋樓建好解放大軍已逼近長江,蔣介石遂將張學良轉移至臺灣。將軍樓成為沒有將軍住過的將軍樓。
通天巖景區古樹參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上世紀末開發了新景區與通天巖石窟緊緊相連,體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自然與文化的和諧統一。
贛州還是客家人的搖籃。下篇再在帶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