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臺州仙居被譽為“中國楊梅之鄉”。在當地下各鎮西六村的一處楊梅基地里,技術工人們在1萬多平方米的智能溫控大棚上安裝、固定相關配套設施。
在仙居,類似的智能溫控楊梅大棚有近1000畝。近年來,該縣依托“親農在線”應用,將遠程數據采集、智能溫控等先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楊梅產量、質量和效益都明顯提升。
楊梅種植戶在冷庫中打包楊梅。(資料圖) 張光劍供圖2020年底,當地梅農朱銘程家的20畝楊梅林成為仙居楊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從傳統種植轉向智能化管理。“我們一旦發現農作物出現病癥,就能通過‘親農在線’遠程問診。”朱銘程介紹,他家大棚楊梅首次出果時每箱售價達780元,平均一顆楊梅便能賣出近20元的價格。
位于浙西南山區的麗水青田縣也是“中國楊梅之鄉”之一。當地同樣秉承“生態精品”發展理念,嚴把農業投入品質量關,實施鮮果質量安全檢測、病蟲統防統治與融合綠色防控技術等方式,提升楊梅的品質,塑造了青田楊梅果大均勻、肉質細膩、汁多爽口、風味濃郁的特性。
如今,該縣已形成“三帶一區”楊梅產業布局,培育有楊梅專業村15個,專業大戶1280戶,楊梅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25%,楊梅產業從業人員近8萬人,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楊梅已然成為當地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致富果”。
綠意盎然的浙江鄉村里,不僅結出了一顆顆“紅果果”,大片的竹海也成為撬動當地致富的關鍵鑰匙。
走進“中國竹子之鄉”衢州市龍游縣,手藝人的手里的竹編巨龍、水壺、足球、竹蜻蜓等竹編工藝品吸引著游客們的目光。
回鄉創業的姜鵬介紹,他們邀請并簽約當地竹編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參與創作,并將新的理念與傳統竹編技藝融合,使竹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通過直播等方式銷售,去年竹制品銷售額達1500多萬元。
在生態資源稟賦極佳的浙江鄉村,自然生動的鄉野風光以及農家趣味更是吸引游客的“不二法寶”。
來到義烏后宅街道李祖村,沿著素色的石板路漫步,可以聽梨膏糖非遺傳承人彈唱婺劇,在“貓的小院”愜意擼貓……當地正在通過創客空間、鄉村研學、非遺項目等多業態布局,不斷吸引中國國內外創客入駐。在湖州吳興區妙西鎮妙山村,小山村如今變成了大景區,原本廢棄的水廠變成湖州首家5D餐廳,山海竹林里建起長頸鹿莊園,游客能和長頸鹿共進早餐……當地先后招引落地文旅項目6個,2022年全村旅游業收入超1億元。
長頸鹿莊園內,游客與長頸鹿在互動。(資料圖) 妙山村供圖近年來,浙江不斷在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方面發力,讓越來越多農村從“種種砍砍”變為“走走看看”,帶動農家樂、文創、旅游、現代化農莊等周邊產業發展,真正實現美麗生態依舊,美麗經濟發展,美麗生活續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