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到村里后發現,村民當時的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小麥、核桃種植,為了開辟新的種植作物,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我們嘗試過很多其它的方法,比如引進金銀花種植等等,最終因為環境問題都失敗了,當時真的愁壞了。”蔡林說。
重重困難和失敗的試驗,讓蔡林十分惆悵,他開始四處求“醫”問道,學經驗找渠道,最終為庫木博依村探索出一條收入可觀的駱駝養殖+駝奶銷售產業路。
“村里成立了駱駝合作社并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養殖模式,目前合作社有285峰駱駝,母駱駝185峰,今年入股農戶分紅16萬余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6萬余元。”
為提高鮮駝奶產出量,蔡林邀請技術專家手把手教村民擠奶技術,努爾麥麥提·伊敏有樣學樣,現在已經是養駱駝的能手,除了日常看護,如何保證母駱駝順利待產和提高小駱駝存活率方面他都得心應手。
“我現在學會了先進的駱駝養殖技術,加上種植的紅棗、棉花、小麥,一年下來收入將近十萬元,日子好了,心情也特別好。”談起現在的生活,努爾麥麥提·伊敏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
蔡林(右一)在光伏發電站。 趙飛 攝靠沙吃沙,依托沙漠中豐富的光熱資源,庫木博依村還建起了總規模150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帶動村里78人實現穩定就業,光伏發電成為庫木博依村又一增收支柱。
產業旺了,蔡林又操心起了如何讓村民在沙漠邊緣過上生態宜居生活,他帶著工作隊、村兩委和村民一起種植檉柳、梭梭、胡楊、沙棗等沙漠經濟作物,拓展出“南核北棗、南菜北草、林糧間作、特色種植”的種植布局,昔日荒涼的沙漠如今泛起生態健康綠,風沙也逐年減小。
磨礪始得玉成,對蔡林來說,如何讓村民繼續鼓足干勁,在金色沙漠上種出“金花”,成為他心里下一件要做的事。(完)